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等奖

2023-06-12 00:58 来源:词粹网 点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等奖

image.png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案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2、《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案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案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治、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者坚定的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5、《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7、《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治、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者坚定的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坚贞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竖旗的一角,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形象。

1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父亲保持着他倪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xx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xx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1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晤大钊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习“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倪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14、《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研究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15、《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家、事家,中国人民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衔。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读准字音

溺死(nì)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ǎi) 迁徙(xǐ) 佃农(diàn)

管束(shù) 祖籍(jí) 慰勉(wèi miǎn)

韶关(sháo) 衙门(yá) 外甥(shen)

妯娌(zhóu li) 周济(jì)

不辍(chuò)

为富不仁(rén)

辨清字形

碌(lù)忙碌 塾(shú)私塾

禄(lù)俸禄 熟(shú)熟悉

辍(chuò)辍学 豌(wān)豌豆

掇(duō)拾掇 蜿(wān)蜿蜒

啜(chuò)啜泣 惋(wǎn)惋惜

缀(zhuì)点缀 婉(wǎn)婉约

理解词语

客籍人:一般指整村整族从外地迁徙到某一地方定居的人。客籍,是相对于原籍说的。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不停。

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高的爱,因此关于母亲的比喻也比比皆是。大家说说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母亲是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朱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4.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爱”梳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的决心。

品味亮点词语

1.第④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2.第⑤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3.第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感悟精彩句子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2.第⑨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3.“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4.第?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能够成功。

5.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语句,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6.第⑥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2.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形象,注意对比的双方要合理,写一个片段即可,字数在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可以说是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在情感方面,让师生都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会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1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事家和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

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是党、国家和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 ) 溺( )死 和睦( ) 衙( )门 妯娌(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六、朗读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 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三、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明确: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四、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事业。”

五、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

3、详略得当。

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六、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的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板书设计】

5、回忆我的母亲

情 爱母亲 交融、升华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 尽忠于中国

17、《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