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课稿一等奖
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课稿一等奖
《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课稿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跨栏王阿兰约翰逊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刘翔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同时明白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看似不可战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超越的时候。
三、说教学重点:了解刘翔的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体会他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四、说教学难点:能从刘翔的故事中获得启示。
五、说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配套光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视频引路、导入课题:
1、播放刘翔跨栏的视频。
2、你们认识他吗?谁能介绍一下他?(多找几名同学,教师适当补充)
3、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变成“跨栏王”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翻越远方的大山)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
(3)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山”指的是什么?
②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刘翔是怎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跨栏 田径 决赛 希腊 雅典 国际 隐隐 成绩 纪录 呐喊 当初 祝贺 遥不可及 风驰电掣
读音注意:掣 字形区分:纪 记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读易错、难读的句子。
文中有两处问句,要读好疑问的语气。
4、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谁能说说“大山”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3)刘翔是怎么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三、再读课文,继续感知。
1、播放录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最好段落进行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跨栏 呐喊 纪录
背影 风驰电掣 遥不可及
2、同桌互批,订正错字。
3、说说由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个人物?第二行词语又让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去了解刘翔的心路历程。
二、研读文本,感受历程。
1、自由读全文,说一说,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题目?
2、出示: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地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1)这段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主旨的作用)
(2)这句话后面的“!”表示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句话?(激动、欣喜)
3、“远方的大山”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找出来的?
(1)把约翰逊比作大山,说明了什么?啊个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奢望)
(2)“遥不可及”是什么意思?(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和约翰逊相差甚远)
(3)指导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应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来读,重读“根本就不敢”“遥不可及”“更别提”)
(4)能说说此时刘翔的心情吗?展开想象谈一下。
过渡:那么,刘翔是怎样成功翻越这座大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10自然段。
4。、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文中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见证了刘翔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然后填表吧!
时间
“我”
约翰逊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学生自由填表读课文,填表。
(2)全班交流。
①谁能来说说2001年“我”和约翰逊的表现?
②“风驰电掣”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事物?
③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名观众,你在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的速度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④作业一名一直以来把约翰逊当作自己目标的运动员,刘翔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⑤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决心赶超约翰逊)
⑥那么,2002年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呢?
⑦当看到约翰逊的背影时,“我”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过渡:在不断的训练中,在坚定的决心下,“我”的成绩越来越好,进入决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和约翰逊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⑧在2003年的近10次比赛中,“我”和约翰逊的差距终于缩小了!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一点?(我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拿第一!)
⑨你从“总是”和“!”体会到了什么?
⑩三年的时间,“我”的进步是神速的。请你想一想,“我”都进行了哪些艰苦的训练
出示:
展开想象写话:
狂风暴雨中,我 ;
风刀霜剑中,我 ;
身染疾病时,我 ;
别人休息时,我 ;
……
?虽然“我”在不断进步,但是约翰逊这座大山依然横在“我”的面前,而“我已经站在山脚下”!
?2004年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久久等待的那一天”指是什么?
“我”的成绩是多少?此时“我”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反而迷糊了?
?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一名体育记者,你会如何祝贺刘翔?
师生合作:师当刘翔,生当体育记者。
?听到你们的祝贺声,“我”才回过神来。(齐读: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那一刻”指的是什么?(约翰逊祝贺“我”的时候)
“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三、感情精神,进行教育
1、你从刘翔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在生活中,你有崇拜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努力来超越自己崇拜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你知道刘翔的哪些名言?
2、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员的名字?简述有关他(她)的故事。
2、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跨栏王阿兰约翰逊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刘翔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同时明白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看似不可战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超越的时候。
三、说教学重点:了解刘翔的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体会他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四、说教学难点:能从刘翔的故事中获得启示。
五、说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配套光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视频引路、导入课题:
1、播放刘翔跨栏的视频。
2、你们认识他吗?谁能介绍一下他?(多找几名同学,教师适当补充)
3、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变成“跨栏王”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翻越远方的大山)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
(3)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山”指的是什么?
②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刘翔是怎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跨栏 田径 决赛 希腊 雅典 国际 隐隐 成绩 纪录 呐喊 当初 祝贺 遥不可及 风驰电掣
读音注意:掣 字形区分:纪 记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读易错、难读的句子。
文中有两处问句,要读好疑问的语气。
4、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谁能说说“大山”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3)刘翔是怎么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三、再读课文,继续感知。
1、播放录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最好段落进行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跨栏 呐喊 纪录
背影 风驰电掣 遥不可及
2、同桌互批,订正错字。
3、说说由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个人物?第二行词语又让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去了解刘翔的心路历程。
二、研读文本,感受历程。
1、自由读全文,说一说,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题目?
2、出示: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地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1)这段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主旨的作用)
(2)这句话后面的“!”表示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句话?(激动、欣喜)
3、“远方的大山”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找出来的?
(1)把约翰逊比作大山,说明了什么?啊个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奢望)
(2)“遥不可及”是什么意思?(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和约翰逊相差甚远)
(3)指导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应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来读,重读“根本就不敢”“遥不可及”“更别提”)
(4)能说说此时刘翔的心情吗?展开想象谈一下。
过渡:那么,刘翔是怎样成功翻越这座大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10自然段。
4。、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文中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见证了刘翔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然后填表吧!
时间
“我”
约翰逊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学生自由填表读课文,填表。
(2)全班交流。
①谁能来说说2001年“我”和约翰逊的表现?
②“风驰电掣”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事物?
③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名观众,你在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的速度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④作业一名一直以来把约翰逊当作自己目标的运动员,刘翔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⑤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决心赶超约翰逊)
⑥那么,2002年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呢?
⑦当看到约翰逊的背影时,“我”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过渡:在不断的训练中,在坚定的决心下,“我”的成绩越来越好,进入决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和约翰逊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⑧在2003年的近10次比赛中,“我”和约翰逊的差距终于缩小了!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一点?(我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拿第一!)
⑨你从“总是”和“!”体会到了什么?
⑩三年的时间,“我”的进步是神速的。请你想一想,“我”都进行了哪些艰苦的训练
出示:
展开想象写话:
狂风暴雨中,我 ;
风刀霜剑中,我 ;
身染疾病时,我 ;
别人休息时,我 ;
……
?虽然“我”在不断进步,但是约翰逊这座大山依然横在“我”的面前,而“我已经站在山脚下”!
?2004年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久久等待的那一天”指是什么?
“我”的成绩是多少?此时“我”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反而迷糊了?
?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一名体育记者,你会如何祝贺刘翔?
师生合作:师当刘翔,生当体育记者。
?听到你们的祝贺声,“我”才回过神来。(齐读: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那一刻”指的是什么?(约翰逊祝贺“我”的时候)
“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三、感情精神,进行教育
1、你从刘翔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在生活中,你有崇拜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努力来超越自己崇拜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你知道刘翔的哪些名言?
2、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员的名字?简述有关他(她)的故事。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4、咬文嚼字说课稿分钟 咬文嚼字说课稿简单
咬文嚼字是大家在高中语文必修5中需要学习的一篇,主要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关于咬文嚼字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首先说教材。
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及随笔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小说和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3、说课标:在课文的学习中,将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咬文嚼字”,现在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即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而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线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5、说教材处理: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我重点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妙语佳句。
3、提炼主要观点。
4、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重点)
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难点)
4、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就说说教法和学法了。
先说教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手段(媒体设计)
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学习文章营造最佳的氛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兴趣调控,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
2、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
五、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导入——解读文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播放《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2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2、激趣导入之后,我将用四个环节解读文本:一是作者介绍,二是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30分钟左右)
(1)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2分钟左右)
(2)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为合作探究作铺垫。(8分钟左右)
(3)第三环,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列举出的“咬文嚼字”实例,所体现出的道理。问题设计如下:(15分钟左右)
①材料一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②材料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咬文嚼字:这三则材料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只有一个“石”字,朱先生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
③材料三
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韩愈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咬文嚼字:韩愈修改了哪个字,朱先生认为谁的好?
④材料四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B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C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咬文嚼字: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研读文本,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学生在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点拨:一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分析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二是让学生读,可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宋玉和婵娟,然后让婵娟“骂”宋玉,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屈原屡遭朝廷贬斥,权贵排挤,小人污陷时,他最喜欢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投靠了南后和张仪,当宋玉和子兰来劝屈原的婢女婵娟和他们一起走时,作为一生追随先生的婵娟气愤之极,所以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然后教师也可作个示范,学生再读,再体味,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这两种句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讨论探究材料四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提示:诗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诗中的人物有什么活动?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
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让学生品味妙语佳句,都是围绕“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这一主要观点而展开的,从而突出重点。
(4)第四环,分析归纳,在前面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后,就水到渠成的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了。
师生动态完成板书。(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完成文本解读之后,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代或现代经典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检测学生:(10分钟左右)
品评: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边)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不同,区别“丛”字与“边”字的不同。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比较这两句话:“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这几个题目的设置,是为了检测学生在阅读时能否从炼字,繁简、意境、句式、想像和联想等角度来学会“咬文嚼字”,如果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练习,那么本课的难点就突破了。
4、作教学总结时,我将用福楼拜对莫泊桑说的一段关于炼字的经典话语结束这一堂课。并且还要抛出一个问题: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马南 先生却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不求甚解”,这是不是两相矛盾的见解呢?同学们怎么看待呢?这就是我们下一堂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设下一个悬念,为第二课时的比较阅读作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指导!
一、师与生的角色定位。
要更新教学观念,多方位审视。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教”的角色中转移到“导”的角色上来,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转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本文较长但每层在写作方式上相似,通过典型章节的研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以点代面学习本课。本文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丝丝入扣,既平实无华,又严密合理,富有成效。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导入,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再接着让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咬文嚼字,最后再拓展学生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说,本案例自始至终贯穿着“咬嚼”,这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三、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本案例中,我注意每位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即使他们有些发言并不理想,比如:有表述不清、思路混乱等现象,但我都肯定了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优点。当然,教学中的缺憾还是很多的。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咬文嚼字说课稿15分钟 咬文嚼字说课稿一等奖简单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想关注更多语文教学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关注本网站。
5、优秀说课稿《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6、高中优秀说课稿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该文是新课标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自主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三、说过程
课前布置生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圈点出疑难之处,同时写下读文后的感受
(一)开门见山,点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课文
1、导入:昨天请大家回去熟读课文,你们都读了吗?今天有没有信心在课堂上读好?接下来就请你们来展示风采了。
[此处激励士气]
2、学习1、2两段
(1)自告奋勇读1、2两段,请其他学生说这位同学的优点,并给他一些好建议。
(2)这两段话描写了什么场景?(可联系插图)
师生小结板书:瓜藤攀檐鲜花轮放雨后春笋(联系课文具体句子,读之,简之)
(3)闭目想象场景
[让学生学会大方地展示自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养成习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并提出善意的建议]
2、学习3、4两段
(1)自告奋勇读课文3、4两段,读后自评,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与自我评价,你有什么想对他说吗?
(2)这段话又写了什么场景?
小结板书:鸡鸭觅食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总结经验,这也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5、6两段
(1)请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来读5、6两段话,余生闭目想象画面。
(2)你看见了什么场景?
板书:惬意晚餐虫唱梦甜
[“请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来读5、6两段话”亦可替换成包含其他肯定性意见的话,暗示学生,潜移默化。]
4、回顾全文场景,齐读板书,找出场景相关时间
齐读末段,呼应全文
(三)质疑问难
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解决
相机指导一两个句子,通过读来体会乡村之美,感受作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喜爱之情。
[问题水平可反映出学生思维积极程度,有无深入理解课文。问题浅显,师不可走过场,要找时间让生再次充分自习课文,发现问题,深化感受]
(四)再书感受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美妙的句子,请你再把课文慢慢地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补充在昨天预习时写的感受后面。
[不是马上交流,而是充分独立思考并形成文字,在以后的课时中再进行集体交流,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词语抄写一遍
2、生字2遍
(此处以检查自学情况为目的)
四、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场景,或者解决疑难,通通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否平时的我过于生硬严厉?民主!幽默!
3、某些环节的全体参与度不足,问题设计应更有梯度,教学语言应更生动浅显,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分分秒秒有事可做。
7、说课决赛稿:《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按“说课考核”八个项目的顺序,把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现在是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此文堪称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他运用白话描写景致,而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本文虽属于精读课文,但我觉得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向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精彩语段4—6段,品味语言之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语文素养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对于美文,找提倡“美文美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六、说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掌握与作思路,同时对四、五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
七、教学过程:
现在找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长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秦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课前播放古诗新唱《静夜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山居秋螟》,以荷花、月亮为切入口,再要学生回想起一些“吟荷咏月”的诗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调动了课堂气氛,也复习了初中所学。那么,古人如此,今人又如何,请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介绍时抓住两点①将名字由“自华”改为“自清”(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内心的高贵与纯洁的品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世外没有桃源,净土在自己心中”。)②“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更凸显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醒学生: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了解作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我们经常也说“知其文也要知其人,知其人才能解其文。
背景介绍:1、社会背景:1927年反革命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苦闷彷徨。
2、家庭的苦难和矛盾(个人挖掘)
(设计介绍背景的理念:①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②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白居易)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在交流听读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由学生自主朗读。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①学生自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②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③再次自读,步步深入,把握感情。
2、分析思路
①提问:找出文章中的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然心理不宁静就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解脱,于是作者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观荷塘、赏月色写下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一文。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②作者情感变化的依托是什么?景。
情以景为依托,景因情而更美。王国淮在《人间词话》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段落。(4-6段)
3、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以下仅举几例: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②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或“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③这是写月下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④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时皆已储存,到了上课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词的运用,融情于景写这三方面分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以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时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段
2、完成《新坐标》基础练习
第二课时 继续品位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一)课堂上:
1、情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6段
3、讲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三)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整洁凝练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景 谈雅静美 朦胧柔和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 谈谈的喜悦谈谈的忧悉
八、教学观念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4、教师观念更新①转换教师角色 ②改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我觉得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学习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8、幼儿园优秀说课稿《鹅大哥出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文学活动《鹅大哥出门》,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 说设计思路
《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二. 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
2. 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2.知识的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势
四.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9、八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海燕》说课稿
《海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海燕》,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及地位。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4、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想这样处理教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加强朗读。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朗读有多种形式,包括听录音、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海燕”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了。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除了正面展现海燕的形象外,作者还运用广阔的背景进行烘托,同时通过几种海鸟对暴风雨的恐惧万状和海燕搏击风云凌志的对比,增强了海燕形象的鲜明性和立体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①纵向比较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以及感受海燕愈战愈勇的英姿。
②横向比较 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烘托出海燕那种乐观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色,通常是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能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让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乱哄哄的感觉。而且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象征意向也不现实。所以我想只要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明白处于斗争双方各是什么。哪是正义的,哪是反动的,知道几个重要形象的象征意义就行了。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二、分析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我设定为我校八年级奥赛班。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奥赛班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量和情境感知能力都较为不错。本文虽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三、分析教法学法
2、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具体操作我将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进行。
电化器材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这类教学条件允许的器材。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3、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相关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情境导入
播放录音带:两种大海的风涛声,一种为风平浪静时,一种为狂风怒号,浪涛汹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情境,并在学生基本把握第二种声音出现时大海的情景时,出示海燕搏击风浪的图片,适当导入本课。
(三)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整体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字词。
3、由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以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通过上台讲读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4、诵读
以听读——自读——指导读——齐读——欣赏朗读的步骤进行。而相关的知识如象征、对比手法,众多修辞格,课文内容等方面的学习也围绕读初步进行。
(1)先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抓住特征,理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意象的形象。
(2)随即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自主品味,个性化解读,并对自己较有感触的词句进行圈点,对文中不同情境阶段的内容试拟副标题。完成之后可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于此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范读。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并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3)指导阅读。理解象征意义。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意象的象征意义。
①从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a、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对海燕应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b、试依据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并概括各个场景的大意。朗读语调又该怎样变化呢?
②从写作手法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了海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手法呢?(象征就是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强化朗诵成果
学生进行朗读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读。老师进行指导,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进一步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二)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以“作者是怎样塑造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的主问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①文中三幅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这对塑造海燕形象有何作用?(重点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②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文中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寻读三幅图中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
③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同时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样通过纵向、横向的多角度的比较,使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而立体。我相信海燕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俊伟起来,这就说明,课堂教学已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回顾时代背景,将课文整体内容进行总结
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语言对全文内容思想进行总结,教师作最后的补充明确。
(四)拓展延伸
读书要“知人论世”,不仅要读出作者,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生活阅历浅,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老师可以以身示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讲高尔基的故事,因为高尔基经历过苦难的童年,他的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痛苦的”意思,他自己就是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用作者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高尔基的作品,并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后给学生推荐高尔基的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五)作业
1)思考: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2)运用象征手法自选意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风雨云电 海燕 海鸥、海鸭、企鹅
烘托正面描写 对比 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批判———————赞扬———————讽刺
总结:对于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想,除了基本知识和能力目标外,我最想要是这节课能让学生感受到海燕形象的艺术魅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大喊一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能对高尔基的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10、高中语文说课稿:《奥林匹克精神》说课稿二
《奥林匹克精神》说课稿
1.说教材
1.1 教材所处的地位
《奥林匹克精神》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活动体验单元“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系列中的一篇经典演讲词。它是同学们接触过《不自由,毋宁死》,初步了解、掌握关于演讲的一些技巧之后,再次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不但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教养与风度。
1.2 教材分析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这篇演说词和他的诗歌《体育颂》一起成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2.说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以及上面我对教材的分析,于是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2.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倾听”活动,学会“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②通过演讲活动,体验、感受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
料充分生动,有个性和风度。
3. 情感目标:
①能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与初步的控场能力。
②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倾听中抓住主要信息。
2.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实践,并对其演讲实践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提高其演讲能力。
2.3教学设想
1. 教学时数: 拟定一课时。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理解奥林匹克精神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感情体会、练习演讲阶段,以诱发学生实践为主,学会倾听与演讲。
3.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倾听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重视演讲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课时内,我采用以活动体验法为主,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辅进行教学。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希望在交流、演讲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学会倾听;在提高演讲能力这个环节,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引导学生体验演讲的技巧;通过分组讨论,给学生一个合作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注意“点”与“面”集合,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4.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4.1情感体验:
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自己探索演讲的魅力所在。
4.2 认真倾听:
通过倾听,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4.3实践训练:
学习并分析这篇成功的演讲词,进行演讲实践训练。
总之,在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贵在疑难处,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应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体验中完成,注意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协调,关键在于激发全体同学参与“倾听”与演讲活动。
5.说教学过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5.1 示范演讲,激情导入
1.教师本人以目前全国的圣火传递为背景,以民族凝聚力为主题,准备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要求学生用心倾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练习倾听并筛选有效信息热身;并引起学生情感上对演讲者的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对体验演讲跃跃欲试。)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教师演讲的评价,如语气、语调、重音、手势、姿态、表情等。
5.2 多媒体过渡
根据所布置的课外收集关于顾拜旦及其奥林匹克精神的资料或者图片,选择同学中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者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兴趣,过渡到本篇演讲词:《奥林匹克精神》,并为练习倾听与演讲热身。
5.3 学会倾听,体验演讲
为了使本节活动体验课中倾听与回答问题、倾听与演讲达到自然流畅、水乳交融的效果;不产生版块间的割裂感,不间断激发学生求知欲与表现欲,设计如下:
1. 明确体验演讲的目的:如何借助语音、语调、表情、手势等来体验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并明确倾听要求:静心倾听同学的演讲,提取关键信息,作必要记录。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根据自己初步掌握的演讲技巧,尝试演讲。
①学生自读所选段落,熟悉文本内容。
②结合体验,小组成员切磋交流,如何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③小组推荐优秀学生,尝试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④讨论交流:首先: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表达所把握和筛选的信息,互相补充,完善
记录的关键词。目的:检查同学们倾听的效果;概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过渡到对演讲的点评。
3.以文本第二段为例,教师指导点拨。
4.小组再次揣摩体会,尝试体验演讲。推荐优秀者讲台展示,鼓励有创意、有个性的演讲。
5.4师生合作,完整演讲,整体体验
请同学们当一次评委,选出今天演讲的优秀者。
1.我们中谁是优秀的演讲者者呢?
2.投影:我们都是优秀的参与者。(奥林匹克精神强调重在参与)
5.5活动作业
奥运圣火即将在北京燃起,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为了迎接奥运,巩固演讲技巧,我班将举行“我眼中的奥运精神”专题演讲活动。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准备演讲词并练习演讲。
-
- 论语读后感2000字
-
2023-06-12 06:58:54
-
-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
-
2023-06-12 06:56:08
-
- 清明寄哀思作文
-
2023-06-12 06:53:21
-
- 校园春色作文
-
2023-06-12 06:50:35
-
- 挑战不可能的作文
-
2023-06-12 06:47:48
-
- 应急工作总结16篇
-
2023-06-12 06:45:02
-
-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
-
2023-06-12 06:42:15
-
- 脚踏实地作文
-
2023-06-12 06:39:29
-
- 袁隆平的作文
-
2023-06-12 06:36:42
-
- 工程施工总结
-
2023-06-12 06:33:56
-
-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一等奖
-
2023-06-12 06:31:09
-
- 我的回忆作文
-
2023-06-12 06:28:23
-
-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
-
2023-06-12 06:25:36
-
- 腊八节简短文案
-
2023-06-12 06:22:50
-
- 家乡的秋作文
-
2023-06-12 06:20:03
-
- 想起你的时候很温暖作文
-
2023-06-12 06:17:17
-
- 刚刚开始作文
-
2023-06-12 06:14:30
-
- 再也没有作文
-
2023-06-12 06:11:44
-
- 石头剪刀布作文
-
2023-06-12 06:08:57
-
- 个人心得体会
-
2023-06-12 0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