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纪村事韦庄赏析(纪村事韦庄情感分析)

2023-07-04 00:57 来源:词粹网 点击:

纪村事韦庄赏析(纪村事韦庄情感分析)

景物形象

[题型例释]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在前文中已讲解),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image.png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场景)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由“画面特点或场景中的形象”“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构成,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例1](202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 村 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自主尝试]

[解析]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这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砧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参考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题技法]

1.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三要”

(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

类型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2.鉴赏景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

3.准确分析意象作用的四个思考角度

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考查形式,属于低频考点,这种题型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

(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和“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的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多练提能]

1.(2023·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参考答案:①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缫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②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象这里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