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一等奖
《拿来主义》说课稿一等奖
1、∶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鸦片""烟灯和烟""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
一、说教材
∶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 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3、高一语文∶来主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
一、说教材
∶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4、高一语文∶来主义》说课稿
高一拿来主义语文说课稿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一年的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
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梳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开放的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高一语文∶来主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
一、说教材
∶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6、高一语文∶来主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来主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
7、高中语文∶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议论文)的第四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
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问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
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
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2.“鱼翅”“烟灯和烟”“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梳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开放的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8、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这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讲故事。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了解课文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介绍抗战故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丛,相互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有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9、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拿来主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来主义》。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4."鱼翅""yapian""烟灯和烟""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梳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开放的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0、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yapian""烟灯和烟""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1、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 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12、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圣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 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 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 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默读文章,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主义
主体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3、 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 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 齐读第8、9段。
2、 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5、 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四、 “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13、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4."鱼翅""yapian""烟灯和烟""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梳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开放的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4、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15、《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示,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革新。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洁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发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丰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示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溢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示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发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6、《春酒》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自己会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自己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会去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
-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6 02:13:07
-
-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6 02:10:20
-
- 《白杨》 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6 02:07:34
-
-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译文及赏析
-
2023-06-06 02:04:47
-
-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6 02:02:01
-
- 教学评价的设计
-
2023-06-06 01:59:15
-
- 高中地理说课稿一等奖《自然界的水循环》
-
2023-06-04 17:43:43
-
-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一等奖
-
2023-06-04 17:40:56
-
- 人教版打电话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4 17:38:09
-
- 《养花》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4 17:35:22
-
- 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小丑娃娃》反思
-
2023-06-04 17:32:36
-
- 《方寸之间》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4 17:29:49
-
- 中班户外游戏教案《切西瓜》
-
2023-06-04 17:27:02
-
- 《公输》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4 17:24:15
-
- 小班教案《蓝色的树叶》
-
2023-06-04 17:21:28
-
- 《梦想的力量》的说课设计
-
2023-06-04 17:18:42
-
- 小班游戏教案《老鹰捉小鸡》
-
2023-06-04 17:15:54
-
- 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4 17:13:08
-
- 小班音乐教案《头发、肩膀、膝盖、脚》
-
2023-06-04 17:10:21
-
- 广陵人杨生畜一狗阅读答案及翻译
-
2023-06-04 17: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