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等奖

2023-06-12 10:02 来源:词粹网 点击: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等奖

image.png

1、《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 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13———文末);

3。 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

4。 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5。 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

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

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

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要求简洁,能围绕伽利略的经历来写)

2。讨论明确:

孩童时代爱思考;(8段);被迫进入比萨大学学医(9段);背着别人钻研数学(10段);不理反对,决意学好数理科学(11段);离开大学,结识数学家赢得英名。(12段)

板书设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1。 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8)

2。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9———12) 善于思考,

3。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热爱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伽利略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

2。 通过理解斜塔上的实验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3。 激励学生向伽利略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计划:运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杂志上介绍的10位科学家的相片,引出伽利略,进入本课的学习。(他们分别是:伽利略。弗洛伊德,爱迪生。哥白尼。富兰克林;牛顿,达尔文,弗兰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1。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伽利略可贵的品质。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段)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段落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在书上做一点分析。并和同座交流。

②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关键字词。从中感受伽利略献身科学、永不放弃的宝贵品质。(尽可能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随机点拨、启发)

4。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3—19段)

①分析伽利略做实验的社会背景:社会上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氛围压抑,狭小。

②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他诗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特的见解,是西欧社会 的圣人。他的理论统治西欧社会达2千年之久

③在这种情况下,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且他要重新检验亚的理论和科学。这体现了伽利略怎样的精神?————勇于探索,用语创新,不怕权威。

④当伽利略把他的想法抛出后,有谁反对他?(学生和教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除了这些人以外,还会有谁反对他?又处于怎样的目的?做下面的练习:

⑤给出4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设计人物对话,并在课堂展示。

⑥学生对这些表演进行评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科学勇于奉献,大胆探索的精神。

⑦ 学习18段,通过对个别句子的诵读理解,(要求找出应该读重音的字词,思考句子的语速,语气)再次体会伽利略不畏权威,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的精神。

三。总结课文,号召同学们向伽利略学习,热爱科学,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全班齐读伽利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结束课文。

2、《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伽利略的事迹,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

3、读准字音,理解新词,领会语意深刻的句子。

4、进行朗读、写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比萨斜塔吗?(出示)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但它的更因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成功,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二、介绍一下伽利略:

先找学生们谈一下对伽利略的了解。

(1610年初,他用放大率为3 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太阳黑子、金星的盈亏现象。1610年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出示下列内容)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它通过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因此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听了伽利略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这么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产他什么样的精神?这节课我们来看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2、进行朗读、写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四、学生们读课文、思考:(出示)

1、全文按照哪三个思路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

读完课文:

1、先解决生字词。

2、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1、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的思路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那两个发现:自然节奏原则和自由落体定律。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事例。)

五、分析课文。(对学生进行快速从书中收集信息的能力训练)

1、读第4自然段:

为什么伽利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现象中发现摆动的自然节奏原则呢?他的哪些行为对你有所启发?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2、伽利略除了从大自然中发现问题外,课文中还讲了他从哪里发现了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

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课文中找可以获得的信息)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用文中的一词来说?(权威)

3、伽利略向权威挑战,就好像一棒子打在了马蜂窝上,后果如何呢?

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招手一下这些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家庭、社会、同行、学生)

反对势力很大,也很剧烈,重点看一下17自然段(找同学有感情的读)

观看的队伍盛大突出了什么?(表现这次实验影响很大,反科学的势力非常强大)

4、伽利略质疑权威的行动受到了人们群起而攻之,试想一下假如有一次伽利略和一群教授同在一间办公室中,教授会如何围攻伽利略?他又会如何反驳呢?请快速写一个的反映当时情景的精彩片段。(注意对话的同时要注意神态动作方面的刻画)

品评好的地方,带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5、面对压力,伽利略最后却用实验证明了自己成功了!同学们再品读一下18自然段,体会一下伽利略成功的和想看他笑话的人愿望的破灭。

同学们齐读课文。

六、伽利略靠着勇气和信念成功了!面对人们的惊讶、赞叹,面对着蜂拥而至的人群,伽利略会说些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说些什么来打动所有在场的人?

学生自由说,扣课文中表现的人物性格来说。

七、小结:

同学们,如果说科学是一架天平的话,真理往往被埋得很深,但它象沙里的金子一样,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而权威往往高高在上,像一支断了线的气球一样,经不起高空的考验。伽利略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著和重视实验的精神,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伟大处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成为新世纪的伽利略。

八、课外拓展: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的自然两面是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几个事例吗?

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导学目标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导学过程:

一、生活结累,认识伽利略

1、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伽利略)

2、教师归纳,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阅读课文,走近伽利略

1、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认识伽利略。

(出示填空题)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知道了的伽利略。

如: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相应的段落。(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

俘: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3)、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等等

2、那么,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伽利略传》呢?(学习文章的写法)

明确: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不同?掌握构思的巧妙。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特见解。)

三、延伸拓展,学习伽利略

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热爱科学注重实践坚持不懈挑战权威

4、《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吻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

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 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导入《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6、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 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逝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7、他在生活中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坚持顶住压力用实验来证明了科学正确。他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探讨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

 三、结语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10、今年我们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学校环境美化了,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标语、名人名言可以处处见到,相信同学们肯定能从中汲取养分。如果现在要用的画像布置校园,你认为可以放哪?为什么?(说明理由:物理实验室、图书馆等)出示样本,模仿写介绍词。

 四、作业

课后了解哥白尼的事迹。

 附:板书

伽利略 斜塔上的实验 自由落体定律 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 教堂钟摆 摆的定律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 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仔细观察

不亲信权威 大吃一惊、窃窃私语 不断实验

5、《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 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6、《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吻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伽利略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启发的。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突然,他跳起身来”是由于“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的、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现象触发而产生的。“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是发现的具体内容。“觉得”和两个“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这一部分(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章第二部分(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溯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语)丰富的幻想,正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僻和默默无闻”,伽利略“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则表现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学医虽失败了,但他在数学上却成功了:他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第三部分(第13一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了这次实验的影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说明“不同重量”,站在比萨斜塔顶上,球抓在两只手上,说明“同一高度”。“同时从塔顶下落”的结果是“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声。

 (三)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五)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7、《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 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

学生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8、《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伽利略的事迹,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

3、读准字音,理解新词,领会语意深刻的句子。

4、进行朗读、写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学生课前准备:

1、 收集伽利略的相关信息,作个简单的书面调查报告。(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2、 学生自己动手做文中提到的有关“摆动”和“球体自由落地”的实验,并

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同时,把握好语文课的本质,加强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点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伽利略的情况。

2、 师结合学生回答因势利导:听了这番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伽利略很伟大)这么伟大的人物的故事你们想学习吗?

3、 师板书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师提出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生词。下列词语要想方设法去理解:权威 异端 制裁 教条

(2)、读流畅,难读的地方可停下来反复读一读。

(3)、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怎样,你能给文章另取一个题目吗?(此问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及章节安排。)

2、 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能走过场。要提醒学生不动笔黑不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 学生质疑。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伽利略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1、 点名读课文第153页第四节,引出一个话题 :为什么伽利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现象中发现摆动的节奏原则呢?他的哪些行为对你有所启发,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此题旨在两点:其一是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会伽利略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其二是通过找句子来提高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2、 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作出如下板书:

 四、学习课文其余部分。

1、 在完成第一个话题后,教师因势利导一:伽利略除了从自然中发现问题外,课文中还讲了他从哪里发现了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们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有关他的信息,划出相关的语句。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用文中一个什么词来说?(权威)(此题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2、 因势利导二:

伽利略敢对权威挑战,就好像一捧子打在了马蜂窝上,其后果如何呢?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概括一下这些压力来处自于哪些方面。对人物的语言要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加以指导。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家庭 社会 同行

(此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以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能在下一阶段深刻地领会伽利略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信念的精神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3、 因势利导三:

伽利略质疑权威的行动受到人们群起而攻之。试想一下假如有一次伽利略和一群教授同在一间办公室中,教授们会如何围攻伽利略呢?伽利略又会如何反驳呢?能否当堂写出一个反映当时情景的精彩片段呢?在写对话的同时要注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刻画。

(此题一方面在话题作文的情景下训练了学生即兴作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伽利略坚持信念、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在情感上再次打下基础,以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4、 师在黑板上画一铁锤简图,以板书引出话题:面对压力,伽利略勇敢地拿起一把铁锤去打烂它,这是一把刻着什么名字的铁锤呢?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勇气 信念(形象简洁的板书加深了学生 对文章的理解。)

5、 师再一次设计情境,创设话题:伽利略靠着勇气和信念成功了!面对着人们的惊讶、赞叹,面对着蜂拥而至的人群,伽利略会说些什么呢?他最想说的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说些什么来打动在场的所有人呢?试着写一个即兴演讲稿。

(此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即兴作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简评:此教学设计中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又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多次为学生创设话题,为写作创设情境,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既扎实又开心,充分地体现新课改精神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无限魅力。

9、《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先进事迹,了解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了解本文巧妙构思的作用。

2、实验演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概括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品味文中精彩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3、学习伽利略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阅读人物传记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1、走近“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学生介绍搜集来的有关科学家伽利略的生平事迹。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根据拼音写汉字:qí do(祈祷) 卷zhì(帙) 妥xié(协) 威xié(胁) hè hè(赫赫)英名

解释下列词语:默默无闻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1、浏览全文,想一想文中主要介绍了伽利略的哪些方面的事情或哪些时期的经历?

2、默读文章8~12段,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孩童、求学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哪些科学家的“伟人细胞”。

3、人物传记通常是依什么来安排内容的顺序的?而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的?这样的安排好吗?为什么?

三、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赏析“斜塔上的实验”写作特色

1、精读文章第三部分(13~19段),作者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让“斜塔上的实验”一事写得生动形象,让伽利略这位科学家栩栩如生,吸引读者?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欲扬先抑,层层铺垫(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场面描写,渲染氛围(4)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相结合。

(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伽利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哪些精神)

师明确: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结合探究练习二

四、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怎样才能有创新精神?

五、巩固练习,反馈评价

拓展延伸,积累为科学献身者素材

1、了解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而遭受的磨难。

2、在网络上搜索一下,看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献身。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一、发现摆的规律 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孩童求学时代 崇尚科学、甘于奉献

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精神

10、《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3、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 习 过 程说 明

预习板块

1、 给黑体字注音:

祈祷( )一劳永逸( )不屑( )心不在焉( )卷帙( )

2、 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却从大教学做礼拜的场景写起,为什么?

探究板块

阅读文章最后7节:

1、选文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2、根据选文“教学之余……宝书。”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

3、选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4、读选文第⑷~⑺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所写的事情:

②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③实验成功的意义:

5、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7、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检测板块

1、文章主要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2、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延伸板块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一般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

4、第5段中画线句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答:

学后反思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3、增强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2、增强阅读能力。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3、 给黑体字注音:

灯盏( )赫赫英名( )滑稽( )倔强( )卷帙( ) 狂妄( )

2、改错别字:一劳勇逸( )切切私语( )兴高彩烈( )等因俸此( )

探究板块

阅读:(1)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太阳在黄道上每经过一个回归年的运行,都会回到前一年的起点上。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它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这个起点上,而是还存在着一段微小的距离。这个差距,天文学上就叫做“岁差”。祖冲之在制订《大明历》时,第一次把岁差的影响引进到历法中去,从而使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了分别,这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2)四六二年,祖冲之把他制定的新历,连同《上大明历表》,呈送给宋孝武帝刘骏,孝武帝召集有关大臣在朝廷上进行讨论。“时人少解历书,竟无异同之辩”。惟有刘骏的宠臣、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持反对意见,他责骂祖冲之的改历为“诬天背经”。当时年仅三十三岁的祖冲之,面对权贵,毫无惧色,他严正的指出:“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他愿意听取确凿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空洞的'说教和虚构的贬斥,他是丝毫也不惧怕的。祖冲之根据天文实测的结果,针对戴法兴的谬论,逐条进行驳斥。他为此写的《驳议》,成了科学史上的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直到五一零年才正式颁布,这时已是祖冲之死后的第十年了。

1.根据选文,用简洁的语言给“岁差”下一个定义。

2.说说“愿闻显据,以窃理实”在文中的意思: 。

3.为什么说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4.祖冲之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意见?

5.联系课文,说说伽利略和祖冲之有哪些共同之处?读完文章对你又有哪些启发?

检测板块

下列加点词语感彩发生变化的是( )A.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B.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C.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制裁——为了大学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D.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

延伸板块

《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赵忠尧》(有改动)

100年来,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学子中的佼佼者。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生。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7年赴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赵忠尧进校时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聘请他回来担任助教。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r射线在物理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r射线通过重物质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泯灭过程的最实验根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r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r射线方面的新发现。两年后他的同学安德逊发现了正电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泯灭的人。

新中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并使新中国于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迈入了核物理研究强国的行列,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道等一大批核物理的研究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虽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一直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欢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一直未能再回母校东南大学,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亲培养的最大慰藉。1992年,他90高龄时,欣然提笔为母校90周年题辞:“热心教育,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1998年5月28日,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棵明星。

1.“鼻祖”在题目中的意思是什么?

2.赵忠尧在大学学习期间选择专业上与伽利略有什么相似之处?

3.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这次实验的成果表明了什么?

4.赵忠尧在我国核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后反思

11、《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耸肩()倔强()卷帙() 滑稽()脉搏()不屑()

2、解释下列词语。

赫赫英名: 兴高采烈: 窃窃私语: 心不在焉: 漫不经心:

3、知识链接。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逝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裁制所的审讯。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守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守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守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一、导入: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课文是否就写了伽利略这一个发现?

3、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4、那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

三、再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2、认真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提示: 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四、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 构思巧妙在何处?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特见解。)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3、对下列描写性语句,从描写的方法或角度进行赏析。

(1)、第二段:“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

(2)、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3)、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

五、拓展。

1、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

3、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

六、作业 以自己的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或者创造发明为内容,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同时附上一篇总结成败经验的小汇报。

12、《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前学习:积累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使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上结课的学习及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简洁、明了地介绍伽利略。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介绍伽利略。

组织交流,并对其激励性评价

部分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介绍,准备评价。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二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

学生认真朗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评价

部分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朗读

同学们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块活动:写一写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当伽利略让两个铅球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下面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前面所学的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章,来刻画“大家”的反映。

学生练笔

请先写好的同学上来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组织评价,并适度激励学生

学生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写一写学了《斜塔上的实验》后的感受(结合实际)

1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2. 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二课时:课型:新授方法: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轮读课文,并思考:

(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3、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仅仅是一种猜想,有待证明。

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明确: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4、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讨论交流。

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5、就因为有了孩提和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的伽利略仍然不断实验、验证,最后,他来到比萨斜塔做实验。

速读思考:当时有什么困难?伽利略和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讨论明确。

6、小结。

内容: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7、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好。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三、作业

1、学习了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2、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3、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第二课时

14、《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导语: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为什么有名?明确:一是因为塔斜;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此做过实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要点(课件展示)

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计:

一课时:课型:新授方法: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

学习过程

1、学生轮读课文,并思考:

(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件展示)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明确: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3、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这样?讨论交。

4、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9、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展示)(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5、就因为有了孩提和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的伽利略仍然不断实验、验证,最后,他来到比萨斜塔做实验。

速读思考:当时有什么困难?伽利略和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讨论明确。

6、小结。

内容: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好。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学习了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讨论明确。

训练和作业。

(1)阅读∠舍小传》,(2)与本文比较在写法上的异同(3)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况,为自己写一则小传。

15、《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A案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①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②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可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②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③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④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老师板书:实验这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⑤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个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分内容。

精读感悟

①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②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又是怎么做的呢?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识字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②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即时评价。

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继续精读感悟

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②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③让学生再质疑,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①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

②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③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B案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或抄写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②一个瓶子,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一怀水。

第一课时

做实验,揭示学习目标

①教师组织学生做课文中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请学生总结为什么会成功;如果实验不成功,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

②揭示课题:实验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出示课题并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检查预习

①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说说这些生字词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教师即时表扬主动识字的学生,推广他们识字的好方法。

②多种形式读生字和新词。

③指名学生读文,读后请学生互相指正。

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①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两遍。

②请学生说说这次实验的过程。

自主阅读

①学生读文,画出感兴趣的语句,读读想想,从这些句子中悟出了什么?

②小组内交流,组长整理意见,准备下节课全班交流。

指导写字

①师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②在这么多的生字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请学生上黑板演,并说说这个字的注意事项。

③学生写字,教师即时评价。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

①用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听写后学生对照词语表自行批改订正。

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读自悟的收获。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子让学生谈体会。

a.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b.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c.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所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提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理解第三段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激动来体悟句意。如,这位教育家怎么激动?他为什么激动?

分析原因

①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

学生可以前后4人一组,也可以找好朋友讨论。

②交流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小女孩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而且她在遇到危险时能沉着果断地安排,也是由于三个同学能密切配合。

感情诵读

①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后互相评一评,提提改进的意见,特别是怎样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②小组赛读。

各小组开展朗读比赛,看看哪组读得好。老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

扩展练习

读了这个故事你相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

16、《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积累富有感染力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含义。

3、朗读课文,能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的情景和关键词句,弄清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

2、小声读课文,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说,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的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多字、漏字。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解词)

3、读后学生汇报,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强求统一答案。(问题在学生中解决,整体感知课文)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识字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②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即时评价。第二课时一、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1、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2、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理解教育学家的激动。

4、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①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

②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③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总结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一谈再写下来,选取好的作品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可适当结合汶川大地震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