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3 22:56 来源:词粹网 点击:

《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种小动物,在第一遍草稿后,我发现学生不能够把动物的动作写具体。这篇文章写蝉儿脱壳很具体,是一篇很好的教材。教学中,想通过分析教材,学习写法。

金蝉脱壳的情景很神奇,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亲眼看过,通过对教材词句品析,体会金蝉脱壳的神奇。

image.png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学习写作方法,练习写一种小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成语,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三国时,诸葛亮还曾用这个计谋使蜀避开了魏的追击,安全撤回汉中。这个成语就是——齐读课题。

2、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如果把第7课看作是一部完整的曲子,那么曲名就是——齐读课题。课文的第一大段就像曲子的引子,(指板书)3、4、5自然段分别是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那第三大段呢,当然就是尾声了。

还记得引子部分哪一句给我们印象最深吗?

[出示“夜幕降临”一句。]这句把后边三个乐章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分别写了金蝉脱壳的三个步骤,就是(板书:爬脱换)。如果把里边的字词看作一个个音符,那么加点的这些音符用得是恰到好处,我们可以把他们珍藏到记忆库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学习课文。

1、过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后边的三个乐章就是小作者观察到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其中哪些情景“奇特动人”呢?自己读一读,划一划,并写写批注。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乐章:爬(第3自然段)

(1)蝉脱壳前先得爬上树。谁来读读“爬”这部分?指名读。

(2)你觉得哪个情景最吸引你,能结合句子谈一谈吗?

(3)你们喜欢描写蝉的哪个音符?我们把它存到自己的记忆库中。指名上台写,其余人在书上做记号。

(4)哪个句子对应于(指板书)叔叔们说的话?这段不但写了蝉爬上树的情景,还告诉我们蝉儿上树的时间是——、环境是——,这样写,内容变得更具体了。

把刚才谈的感受带进朗读中去,你们一定能读好这一段。朗读。

第二乐章:脱(第四自然段)

(1)蝉上树后就要有条不紊地脱下旧装了,知道它是按什么顺序脱的吗?从第二乐章里找一找。根据回答板书:“背—头—脚—尾”。

(2)你认为哪个情景最奇特呢?谁来把刚才圈出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想法和感受。(如写背的:颜色变化快;写眼睛,“钻”写出灵活、调皮,“透明发亮,大眼睛、像——一样”颜色真漂亮,写得生动,“依依不舍”看出它有感情。说到一连串动词时让学生动作表演,体会整个动作的自然协调,演不好时问:这样的动作是自然协调吗?)

(3)你想在记忆库里珍藏哪些音符呢?相机指名上台板书词语。

(4)女、男生分别按板书的顺序练习并比赛背诵(读出变化的迅速、敏捷)。

第三乐章:换(第五自然段)

(1)金蝉终于换上新装了,在第三乐章中最让人惊奇的又是什么呢?

(2)交流。(像魔术师用障眼法给观众带来一分惊喜)相机指名上台板书。这些变化真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这种罕见的情景用文中一个词语形容就叫——奇迹。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把这奇特动人的情景永远留在记忆中。

尾声:

1、乐曲的尾声同样给读者美的享受。大家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2、师小结:蝉儿五彩缤纷,蝉壳闪着金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三、总结。

金蝉脱壳的过程让人惊叹,小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传神的表达更令人折服。因为留心观察,金蝉脱壳那奇特而动人的情景才得以被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也才让读者也大饱了眼福。想拥有这样一双慧眼吗?那就牢记巴甫洛夫的那句名言——师生齐背“观察观察再观察。”老师预祝你们成功!

2、《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4、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成语,(一齐读)金蝉脱壳。

二、对比辨别蝉虫蝉儿。

1、过渡: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金蝉,你们看:

2、(播放音乐)师述:傍晚,下了一阵毛毛细雨,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在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下,我们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突然,我们发现了一只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同学们,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蝉虫?课件显示图片。谁来说说?

3、那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

课件显示: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指导读好:肥肥的

看看这幅图,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说吗?(美、可爱……)你读出蝉虫的美丽、可爱吗?指名读。

4、同学们再看,这又是什么?(蝉儿)你能找出书中描写它外形的句子吗?

5、课件显示:

它是那样的五彩缤纷,好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

6、蝉儿又给你什么印象?(美)一起读,读出蝉儿的美。

三、扣题披文,感悟奇特。

1、过渡:蝉虫是怎样变成蝉儿的?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看看它的变化吧!

(学生自由读书)

这个过程都看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个过程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2、课件显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3、下面让我们默默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金蝉脱壳最“奇特动人”的情景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也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开始吧!(56分钟)

4、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然后再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感受,明白吗?

5、交流:

脱壳时:

⑴背的变化:

(我觉得蝉背露出来的情景奇特动人,因为蝉儿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我觉得太有趣了。)(我觉得这是其它动物不会的本领,很奇妙。)

师问:什么叫抽搐?你做个动作看看,你能不能也把背露出来?

从“立刻”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⑵保护甲颜色的变化:

(我觉得保护甲的颜色变化很奇特,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变化的太快了。)(我觉得它简直是会某种魔术的魔法师。)

⑶头钻出来的情景:

(我从“钻”字感觉,金蝉非常调皮、灵活。)

⑷尾出来的情景:

课件显示:

你圈画出蝉虫此时的动作了吗?你看,一抖,一伸,腾空向后仰去,又向前扑来,再一抓,一抽,蝉尾就出来了。小作者扣住这些动作,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蝉尾出壳图。同学们,如果刚才读这段话时,你的眼里它只是蝉虫,那么通过评读、细读这些动词,你觉得这里的蝉虫像什么呢?(孩子、运动员、舞蹈家)

师激情引读:

此时这只蝉虫是个天真的孩子,你看它正高兴地嬉戏呢!(生齐读)

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它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地潇洒、协调。(生齐读)

此时这只蝉虫更像位舞蹈家,它的舞姿轻盈优美。(生齐读)

六个动作一气呵成,配合得自然协调。

出示(齐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怎能不让人兴奋、高兴呢?

补充阅读: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特别喜欢蝉尾出壳的情景,在ˉ虫记》这本书中,他这样细致描绘到:(找一位同学,捧着书读)

最后,蝉虫要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了。它先以尾部为支点,垂直翻一个跟头,让脑袋朝下,身体腾起在空中,这时胸甲胀裂,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紧跟著,它又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头朝上,前爪钩住它的空皮,把身体的尾端从壳中轻轻拉了出来。

你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是啊,“蝉尾出壳”就是一门艺术,一种展示,这是

再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齐读)

⑸终于出来了!师引读: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蝉儿是有灵性的,那你知道此时的它在想什么吗?

请大家结合老师提供给你的补充材料一和ˉ虫记》节选,想象一下此时蝉儿的心理活动。

(补充材料一:幼蝉的生活期特别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最长的17年。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经过45次蜕皮后,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进行最后蜕皮(金蝉脱壳),成为成虫。

补充材料二:ˉ虫记》节选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是,只是它在地下生活了许多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却不到五个星期。四年甚至更长的黑暗中的苦工,换来一个月在阳光中的换生活,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要再责备蝉儿发狂般的高声歌唱了,因为它在黑暗中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外套,插上了能与鸟儿媲美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襄浴着。因为这是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的幸福!)

是啊,想到这里,脱壳的蝉儿(引读最后一句)它还会想什么?

是啊,太不容易了,于是蝉儿(再引读最后一句)、

脱壳后:

(1)、那蝉虫脱壳后的哪种情景又最“奇特动人”呢?(出示第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变化如此之快,真是罕见、奇特!)

(3)、谁想读读这段话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4)、金蝉脱壳是多么奇特呀!难怪作者看完后激动万分、欣喜若狂,感叹道出示生齐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6、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你们想亲眼观赏一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吗?

播放课件,教师诗意描述:

每个夏夜,都会有蝉虫从土里面爬出来,这个洞,就是它爬出来时留下的生命痕迹。

如果蝉有神经,应该也会有蜕变的阵痛吧?

或许这种阵痛是避免不了的。

你瞧,它用尽全身的力气

一挺腰,再挺腰……

好累啊!先休息一会。

好了,继续努力。

准备好,用力将全部的血液,灌进翅膀……

当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亮起,经历了五次蜕变的它已经爬上高处,准备起飞!

想来,它是快乐的!

为了这一季的飞翔,它在土壤里度过了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的漫长的黑夜!飞了,飞起来了!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7、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对“金蝉脱壳”有着更新、更全面地了解,能用一句词,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份感慨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吗?

8、人的长大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树的成长也要三年五载,可是蝉脱壳后的翅膀的长大,颜色的变化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瞬间,千言万语融成了这一句:出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9.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仔细地看看这蝉儿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

10、至此,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完美地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同学们,其实每个夏天,我们都听到蝉在树上欢快地唱歌,可是金蝉脱壳的情景,我们却很难看到,今天我们有幸跟随小作者,透过他真实而富于感情的文字,领略了大自然给的神奇动人。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没有想过小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喜欢蝉、喜欢观察、对事物充满好奇……)

2、作者能将这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那课文中哪些词语能看出作者在“观察”?

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师总结:对呀!(出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巴甫洛夫也曾教育我们:“观察、观察、再观察。”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像小作者,像法布尔一样发现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以“观察”为训练点,请看

五、作业设计:

出示:

1、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2、继续阅读法布尔的ˉ虫记》。

3、背诵课文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脱壳前

脱壳时 善于观察

脱壳后

3、《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

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

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点读3人,注重评价语,再现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拓展)

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

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

3、回顾旧知,质疑。

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

二、学习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学习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

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问:孩子今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分角色展示对话。

2、指导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有所不同,但都说的很有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

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

3、学习重点句子。

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

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花,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送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三、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1、竺可桢人物介绍。

竺可桢是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

2、学习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

“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布置课堂作业。

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2、教师小结。

当我们精确的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4、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受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5、二上《19小动物过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小动物过冬》,(齐读课题)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你还记得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组读)

第一组:常常唱歌跳舞很快乐

第二组:聚到一起商量

第三组:明年来年第二年

第四组:飞到南方去钻到泥土里藏在蜂巢里

二、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动物呀?(指名说,板贴)这三个小动物是好朋友呢,瞧,他们常常在一起——,日子过得——。他们除了唱歌跳舞,还会在一起干什么?你能这样说吗?(课件出示: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日子过得——。)

2、好朋友在一起日子过得就是这样快乐!你能把这种快乐的感觉带给大家吗?(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

1、快乐的时光总是走得那么快,转眼间,秋天到了——(播放秋风及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树上掉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吹起来,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刮)

2、是啊,秋风刮起来,天气渐渐凉了。三个好朋友该怎么过冬呢?于是呀,他们就聚到一起来了。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赶来了,小蜜蜂也嗡嗡嗡地飞来了。(课件出示)这就是——“聚到一起”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各个地方,为了求学,我们也——聚到一起。

3、三个小动物呀,此时聚到一起商量起过冬的事来了。

“商量”是这一课的生词,谁再来读一读?(教学多音字“商”的读音)你记住了哪个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呢?

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我们来看,商的里面还有一个口,意思是要说话,可一个人怎么商量啊?所以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呢,要好几个人才能商量呢!为了让大家能很快记住这个字,老师还编了一首儿歌帮助大家记忆:一点一横长,点撇在,同框立端正,八口来商量。(跟读儿歌并书空)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在商量怎么样记商字,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商量过什么事情?试着用“商量”来说一句话好吗?(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到七节

三个小动物商量着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想知道它们都是怎么过冬的'吗?让我们拿起书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答案呀就在课文的第3-7小节,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自由读)

1、小燕子

我们先来看看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出示,指名读小燕子的话)

(1)小燕子,你准备到哪儿去过冬呀?(板贴:飞到南方去)

(2)小燕子,你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呢?(相机教学“暖”)

(3)是啊,南方比较暖和,还有许多虫子,怪不得小燕子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呢。那小燕子,你什么时候再飞回来呢?(理解“春暖花开”,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是啊,太阳出来了,暧洋洋的,花儿也竞相开放,这就叫——(出示画面,春暧花开)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个画面,等待小燕子回来。等明年——(引读)

(4)小燕子,南去路途遥远,一路上,有哪些小伙伴会和你同行呢?(鸿雁、天鹅、丹顶鹤、野鸭)

小燕子和它的小伙伴们每年秋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你们知道这样的鸟叫什么鸟?(候鸟)像他们这样的过冬方式我们就叫做迁徙(板贴:迁徙)

(5)现在,谁来介绍一下小燕子的过冬方式?(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

(1)小燕子即将远行,可是它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小燕子是怎么问小青蛙的?(指名读)从小燕子的问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关心)谁也来关心一下小青蛙(指名读)

(2)师:小青蛙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

点红:饱饱,好好。读读,发现什么?

这样说话有什么好处?谁能来演一演,体会一下。

(师说学生演)我吃饱了。我吃得饱饱的。

睡上一大觉,好好睡上一大觉。

体会到这样词语的好处了吗?一起读。一大觉是多久?青蛙钻到泥土里(板贴),睡整整一个冬天,有100多天,像它这样过冬的方式叫:冬眠(板贴)

(3)还有哪些小动物和青蛙哥哥的过冬方式一样?(蟒蛇、刺猬、狗熊)

3、小蜜蜂

(1)你能像刚才我们学习小燕子和小青蛙的过冬方式一样来学习一下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吗?同桌一起学习学习,好吗?

(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

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是认真呢!现在,哪组同桌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读一读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对话。(指名同桌读)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了吗?(指名说)

哪组同桌最棒,已经想出用几个字来概括小蜜蜂的过冬方式了。(指名说,相机板贴)

(3)是呀,勤劳的小蜜蜂,它早就做好了准备,就像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蚂蚁和蝈蝈》里的蚂蚁一样,早早准备好了粮食,好度过寒冷的冬天,这就叫做——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出示)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出储存粮食来过冬的吗?(松鼠、仓鼠、蚂蚁)

现在,你也能来试着用这样的句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几种动物储存粮食的过冬方式了吗?(出示句式)

______说:“冬天快要来了,________,我要________,等明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__________,我要________,等到来年春天,_______。”

______说:“我早就______,够吃上______。”

(5)小动物们各有各的过冬方式,这样他们就不用互相担心了。请你来说说小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吧!(出示句式)

4、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

(四)学习第八节

1、面对寒冷的冬天,小伙伴们只好分离,各自选择不同的方式渡过寒冬。好朋友,怎能分而不见呢?还是要见面的,因此它们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约定)(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篇课文中还有两个词和第二年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能找到吗? (来年、明年)

一篇课文里表达同一个意思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让课文变得生动不单调了。

3、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选择还在这里相见呢?(指名说)

在这里,有好朋友之间的快乐,还在这里一起商量过冬的方法,所以,明年春天小伙伴们还在这里相见。正如一首歌中唱的:“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放《小燕子》歌曲)

让我们在歌声中记住这个小小的约定,记住这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让朋友之间的关心,化作一条春天的溪流,流进你的心窝,我的心窝,流进大家的心窝窝……

(五)拓展

1、在动物界,可不止迁徙、冬眠、备粮这三种过冬方式哦,像狮子、兔、羊等动物是在冬天到来前,换上新毛过冬的。螳螂、蝗虫等昆虫是靠产卵过冬的,豆天蛾和菜白蝶是以蛹过冬的,等天气一回暖,过冬的蛹就变成蝶,在田间飞舞了。

2、老师还把动物们的各种过冬方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商、量、暖”

2、师范写,生描红、练写。

6、二上《19小动物过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句式的说话训练,了解更多动物的过冬方式。

2 .通过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式,体会到小动物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地自读。

2.了解小动物谬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天气越来越冷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动物过冬》。

一、复习导入

1.还记得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

2.字词闯关(三种小动物考)

3.老师考:同桌回忆课文内容,共同填空。(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二、自学引导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分角色读第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燕子、青蛙和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并用“____________”画出有关小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句子。

2.交流:小燕子飞到南方青蛙钻到土里小蜜蜂蜂巢藏蜜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小燕子的话,指名读。

2.从小燕子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燕子到南方过冬。因为南方暖和,虫子多。

2)理解词语“春暖花开”

3.理解候鸟(板书:候鸟飞到南方去)

4.出示与小燕子过冬方式一样的小动物的图片

5.我想对即将远行的燕子说……

(二)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过渡:小燕子要避开寒冷的冬天,飞到南方去过冬,他很关心好朋友青蛙,谁来读?小燕子提了几个问题?指导读出关心。

2.青蛙怎么回答?指导朗读。抽生加动作表演读。

3. (板书:冬眠)出示与小燕子过冬方式一样的小动物的图片

4.小结:青蛙哥哥真聪明啊,不用飞到南方,可以留在这里过冬。

5.男女生分角色读4、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6~7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6~7自然段

2.理解冬天没有鲜花,蜜蜂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板书:蜂巢里备粮)

3根据小蜜蜂的做法,复习词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4.出示与小蜜蜂过冬方式一样的小动物的图片

5.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三个小动物真了不起,他们还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呢,齐读第8自然段

四、拓展想象

1.想象飞起来:第二年春暖花开,三个小伙伴又见面了,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2.小动物过冬的方式还有好多好多,齐读儿歌(课件出示)

五、德育渗透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老师希望大家能像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

19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飞到南方迁徙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小蜜蜂躲到蜂巢备粮

7、四上第17课☆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时珍夜宿古寺》。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板书贴)

3、学习人物故事的第一步要——【梳理情节】(板书贴),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情节?

(板书贴)

察访药材夜宿古寺

啃食干粮寺中谈苦

记录所得品尝草药

4、那么,任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人物故事的第二步啊,那就是——【品悟人物】(板书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李时珍,去品一品这个任务。

二、学习1—4自然段

1、(手指板书)李时珍——投宿的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座古寺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4、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预设四处:

第一处:到处是灰尘(多媒体加红)

①你品出了什么?(品出了很破,很脏,好久没人住了……)

②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第二处:断垣残壁(多媒体加红)

①什么叫断垣残壁?(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

②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词)你从断垣残壁品出了什么?(旧,很危险)

③请你读这句话。(指名读)

第三处:长满了青苔

①青苔一般长在哪里的?(潮湿,阴暗的地方)

②你品出了什么?(古寺漏雨了,已经长青苔了……潮湿,没有阳光……)

(指名学生读)

第四处:厚厚的蜘蛛网

①你品出了什么?(好久没人住,很脏,荒凉……)

②请你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5、是啊!这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还有(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多么破败呀。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6、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刚才抓住关键词知道了这是一座非常破败的古寺,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板书贴)

7、看看,这是一座多么破败的古寺啊!你觉得李时珍他察访药材的生活怎么样?(艰苦)

8、其实,除了这一自然段能够体现李时珍旅途的艰苦,在第一部分中还有个自然段也能体现,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一部分)(学生答、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谁也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两个关键词能够体现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艰苦?(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大家一起。(齐读)任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用拆字法来理解这个词语。

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8、是的,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历经千辛万苦,面对长满青苔,布满蜘蛛网的破庙,他说——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10、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1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李时珍察访药材的那份艰辛。

三、学习5—7自然段

1、李时珍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过夜,这么苦的生活都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他还吃了哪些苦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5到7自然段,谁愿意扮演李时珍?庞宪呢?那其他的旁白就让我们一起朗读,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读)

出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谁来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苦?

3、预设共三处。

第一处:枯枝杂草,升起火来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很冷,用枯枝杂草生火来取暖)你真会咬文嚼字。(指名读)

第二处:陶碗舀泉水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你也很会读书。

第三处:啃

①一个“啃”字,你品出了什么?(干粮硬硬的,干巴巴的,可难吃了不喝上一口水,真是难以下咽,放在行囊里好长时间了……)

②请你读这句话。

4、真好,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艰苦的生活。(齐读两句话)

5、小结:冷了烧点枯枝杂草,取暖,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啃点干粮……这样的而生活李时珍怕吗?(不怕)你从哪个字知道的?(笑)你真会抓关键词。(笑)(点红)

6、一个“笑”字,你品出了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7、李时珍这种艰苦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不是)一月吗?(不是)一年吗?(不是)而是——(长年累月)。

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8、谁来读——(长年累月)(生读,师评价:老师觉得这种生活你已经过了3个月了。你已经过了一年了。你已经十年了。)

9、是的,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在外奔波十多年了!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谁也想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同学们,你能想象这十多年李时珍吃了多少苦吗?(自由说)

14、是啊!这么多苦,真的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

15、可是,他觉得值得吗?(值得)他说:但我们——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5、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因为他想为万民得福,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只要万民得福,只要老百姓有病了可以对症下药了,健康了……自己吃点苦是无所谓的了,是值得的)

16、原来他想的是——万民得福啊!(点红:万民得福)

17、是啊!想到万民得福了(放大)他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了。难怪他说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8、此时此刻,你品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为民造福】)

四、学习8—13自然段

1、当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让我们走进寺庙看看李时珍他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8到13自然段,找一找李时珍记载了哪几种草药,这些草药有什么药效,想一想他记得怎么样?

出示: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2、同学们都读好了,老师要考考你们,你能帮这几种草药找到各自的药效么?(ppt连线)

3、你觉得李时珍记得怎样?(学生汇报:认真,仔细、刻苦、忘我……)

板书(【认真】)

3、刚才李时珍记录的草药,它们的药性和外形都是十分确切的,那么,对于有些比较相似的草药,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找到了吗?

出示: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我们一起读一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找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品一品?(端详)(嚼嚼)(点红)

5、什么叫端详?(仔细地看看)请你做做端详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做动作)

6、他仔细地端详之后,有没有分辨出这两种草药呢?(没有),所有他又——(嚼嚼)。

7、大家想想尝草药会有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李时珍作为医生肯定也知道有些草药是有危险的,那他怎么还敢嚼?(他为了分辨清楚药材,让本草纲目更准确,他亲自尝尝,避免后人开错药而出现危险……)

8、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词叫——严谨(板书:【严谨】)

9、不仅仅是这两种草药,李时珍经常亲自尝各种草药。记得有一次,李时珍看到古书上记载曼佗罗有麻醉作用,能使人精神恍惚,严重的会失去知觉。为了验证曼佗罗的麻醉作用,他亲自吞服了这种药,结果昏睡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

10、李时珍对儿子说的这句话不也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1、“嚼嚼”看似简单,却冒着危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李时珍的这份严谨的态度。(齐读)

12、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夜已深,但李时珍仍在继续工作)

13、李时珍之所以深夜仍在工作是因为他说过——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4、这一段环境描写虽然没有正面写李时珍,但是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体会到他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15、现在学完了课文,你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16、总结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认识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认真严谨的李时珍,下节课我们要学习复述课文和环境衬托这种精妙的写作方法。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在朗读声中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最后老师要布置几项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的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人物故事抓关键词

梳理情节品悟人物

察访药材夜宿古寺不怕吃苦

啃食干粮寺中谈苦为民造福

记录所得品尝草药认真严谨

8、二年级下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设计简析

《画风》一课,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由于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对学生的朗读感悟造成困难,而且对学生通过学文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也会成为负担。基于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将采用逐步展开、由扶到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知道通过哪个词语表现风的存在。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画风,并试着用准确的语言表现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教学难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画风。

教学准备:课件、宋涛、陈丹、赵小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引入。

连同名字出示三个小伙伴的头像,以向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检查巩固认字。

二、 细读学文。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用指名读、教师引读的方法读第1-3自然段。

2、质疑:陈丹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风,谁也画不出来。”教师用电风扇演示风吹纸条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体会“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消除孩子们理解上的难点。从而感悟陈丹语气肯定的原因。

3、指导朗读2、3段对话。

(二)精读学习第4-5自然段。

1、从赵小艺的表现“眨眨眼睛,想了想”,体会她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随机指导朗读“我能!”读出赵小艺的自信来。

2、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飘”。感悟表现风的巧妙的用词的精准。相机指导朗读宋涛的话,读出惊喜的语气来。

3、学生试着用诗一样的句式说话。

(三)学习第6-8自然段。

1、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比较陈丹前后的反应“谁也画不出来”,“我也会画风了”,学生从而明白陈丹是受了赵小艺的启发,她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开动脑筋的好孩子。这样一来,学生们走进了陈丹的心里,指导朗读自然不费功夫。

2、宋涛想了想,也画出了风。赵小艺“我还能画”,这些内容集中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们更容易感受到三个小伙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画出了风。另一方面,对于突出三个小伙伴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指导朗读都显得省时高效。

3、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勾画出三个小伙伴怎么画风的句子。从小培养学生们用笔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收获。用图文并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表现风的词语。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的方法,注意朗读指导。

4、用句式训练,加强语感。

(四)学习第9自然段。

齐读。从“好像都在动”,“显得更美了”体现小伙伴兴奋、高兴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畅谈人物印象。

1、小组自由读后,选一组在全班展示。

2、学生畅谈喜欢这三个小朋友的理由。

四、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自己画风,并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一写,丰富语感。

五、课堂小结。

布置拓展作业:(1)画出炎热。(2)画出香味。

9、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板块一、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治水的原因

1、观看视频理解 “滔滔的洪水”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ppt出示第一节文字)

(2)看视频理解“滔滔的洪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洪水来的时候,房屋都冲倒了,他的声音像野兽一样,给你什么感觉?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出来

(3),出示词卡:滔滔的洪水齐读。

2、想象画面理解 “无家可归”

(1)出示词卡:“无家可归”,看着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房屋都冲倒了,老百姓只能——;庄稼淹没了,老百姓只能——

(2)读好这个词。

3、想象画面,读一读。

(二)治水的过程

1、请三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读完整。(ppt出示第二小节文字)

2、分句指导朗读

(1)第一句:读出决心。

①把你的决心放到句子中

②让我们一起来表表决心

(2)第二句:抓关键词,感受治水的艰辛

①为了治水,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再请你读,你觉得准备工作简单吗?理解“千辛万苦”

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大禹治水艰难的?他吃了那些苦?(禹渴了……,禹饿了,……)

④这么多的苦都藏在了那两个字中?(“千”和“万”)

⑤理解“千山万水”

禹不仅吃了很多苦,还受了很多累,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告诉我们他翻过了很多座山,趟过了很多条河,这个词你找到了吗?

⑥积累千( )万( )的词语

先同桌交流

再师创设情境:

一个人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

打仗的时候,有很多的兵马(千万马)

天上的白云变化很多,(千变万化)

(3)第三句:知道“九”表示很多,并勾连生活中与“九”有关的词语“九牛一毛”、“九死一生”。

3.指导背诵。

(1)示范背诵。

(2)传授背诵秘诀

这段话非常的有意思,你发现了吗?看:PPT出示:第一个三行;再出示第二个三行。

看,第一个三行跟第二个三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短一长”,再看看,这两行短的,又有什么相同点?你真会发现,他们长短是一样的。如果咱们数一数字数,怎么样?哦字数相同的。对,这样的句子我们看上去很整齐,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引读: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察看了……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

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就这样来记:他的准备工作怎么做?我抓住了“吃尽”“走遍”“察看”这三个词,他带领老百姓怎么做?我抓住了“挖通”“劈开”“引导”这三个词来背,这样很轻松的背下来了。不信你也试试!

(3)生练背

(4)师引导看PPT,一起背

4、治水的故事

(1)自由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填数字,质疑

讨论:禹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和妻子呢?

(3)齐读

同学们,看一看能耽搁多长时间啊?难道他真的不想见他的妻子和儿子吗?可这13年间,禹为了让老百姓尽快地重返家园,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这是多么的“大公无私”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三):治水的结果

1、理解词语“安定的日子”和“代代相传”

(1)引读第四自然段

大禹这样的努力,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洪水被“制服”了(板书:制服)引读第四小节

(2)想象画面理解“安定的日子”

曾经冲垮的房屋,现在……曾经淹没的农田……现在……

人们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板书)指名读,齐读

2、语言描述理解“代代相传”

所以啊,大家都很感谢这位治水英雄。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孙子听,孙子把这个故事再说给他的孙子听,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这就是——“代代相传”

 板块二:扣“大”质疑,深化主题

1、老师质疑:为什么文中前3处用“禹”最后和题目用“大禹”?

①老师有一个疑惑。你看在“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禹在外治水13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这里都是叫他“禹”,那为什么题目和最后一段中要加上一个“大”叫他“大禹”呢?

②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板书“→”

2.小结引读。

他是伟大的禹,所以我们称他——大禹

他是大公无私的禹,我们称呼他——大禹

 板块三、识写“治”与“制”

1、识写“治”

(1)怎样记住“治”的呢,?利用“抬”识记。

(2)师范写,生描红

(3)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2、学习“制”

(1)出示“制”, 你是怎样记住“制”的?

(2)师范写,生描红,左宽右窄,注意左边的笔顺。

(3)“制”组词

板块四:布置作业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习字册》上将“治”和“制”描两个,写一个。

【板书】

无家可归

大禹治水

制服 安定的日子

10、《识字二比一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群、难、颗、边、多、少”6个生字,会写“小、少”。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使用量词。

【合作过程】

课前游戏:对说反义词。

一、情境引入、复习词语

1、创设农家小院情境。

2、出示课件复习词语“小鸟、红枣、苹果、黄牛、花、桃子、鸭子、杏子”。

二、认识生字“群、难、颗”及数量词的用法

师:院子里这些动物和水果到底有多少呢?谁能用一( )黄牛,一( )描来说。感受量词的正确用法,随机认识生字“群、难、颗”。

1、学习“颗”

一( )红枣(出示生字“颗”)指名拼、齐拼出示实物(花生、纽扣、珠子)和(皮球、石头、西红)进行比较。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颗”一般是说小小的东西)

2、学习“堆”和“群”

这是一( )鸭子?(点击一只鸭子)

那么,院子里这么多只鸭子,我们要说一( )鸭子?学习生字“群”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这是一( )杏子,学习生字“堆”(认识“土”)还可以说一堆什么?

三、学习儿歌,读中识词

1、初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准。读中认识“边、多、少”。

2、检查读、讲读。

3、小小组用各种方式展示读。

4、看图背诵。

5、扩展编儿歌。

会用量词。

在图中选两种事物编儿歌。

联系生活编儿歌。

四、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群、堆、颗、边、多、少”

2、同桌互读。

3、做登山游戏,开火车读。

五、书写“小、少”

1、认识新笔画“”。

2、观察这两个字哪儿不同。

3、课件展示书写过程。(强调先中间后两边)

4、师范写,学生练写。

11、《识字二比一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在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可爱有趣;

3、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重点】

在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可爱有趣;正确使用量词。

【课前准备】

录像、识字转盘、图片、词语卡片、动物玩具和水果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游戏引入:我们来玩一玩识字游戏!

1、看动作、图片猜词语,并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指名说──分组说),同时对念错的字正音(例如:“子”的轻声、“苹”与“杏”的后鼻音)。

2、玩一玩快乐大转盘,齐读复习词语(例如生念:“咕噜咕噜转──停──蜜蜂蜜蜂。”。)

3、反馈作业情况,写一写“少”字。

⑴ 出示两本有差距的作业跟学生一起讨论,比一比。

⑵ 再看一看课件范写。

⑶ 写一写“少”字,写两个。

⑷ 评价(出示写得不太好的那位同学现在的作业,与前面的作业比一比,给予鼓励)。

二、快乐朗读儿歌

情境引入:昨天,我们去牛牛家的院子里,认识了那么多的动物和水果朋友。今天,冯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牛牛家的院子里,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

1、正确地读一读。

⑴ 自由读儿歌。(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朗读上的困难请你想想办法。)

⑵ 朗读质疑。(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助,鼓励并赞赏那些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同学。)

⑶ 采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快乐地读一读。

⑴ 读读第一句。

激趣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牛牛家院子里的小动物们,你们想抱抱他、亲亲亲他吗?(让孩子们和卡通黄牛和小猫握手、拥抱等,唤起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① 比较大小,体会发现大和小的乐趣。(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个头很悬殊,却是一对好朋友呢,多有趣啊!)

② 自由试读第一句。(就把你的喜爱和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③ 指名读──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表情)──范读──再指名──齐读。(花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表扬读得好的小朋友。)

⑵ 读读第二句。

过渡:鸭子和小鸟要是听到我们快乐地招呼它,一定也会开心地叫起来的!请你读读第二句。

① 自由试读──齐读(传来了小鸟的叫声)。

② 出示鸭子和小鸟。(小鸭子问你:嘎嘎嘎,你从我们的数量上发现了什么?)

③ 再齐读。

⑶ 读读第三、四句。

过渡:对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是那么的喜爱,那么我们喜欢甜蜜蜜的水果吗?

① 自由试读三、四句(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水果实物)(请你自己去发现,比比大小多少,把你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② 男女生比赛读(个别──集体)(鼓励大家读得好,一起假装咬一口:“啊呜。”)

⑷ 齐读全文。

① 起立,齐读全文。(让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

② 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结引出下一环节: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把快乐写在了脸上,有的把快乐放在了心里。牛牛家的院子是那么有趣!

三、读读练练,学会正确使用量词

1、温习儿歌中的量词。

⑴ 课件出示儿歌中“一头黄牛”等词组,读一读。

⑵ 质疑、发现这些词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是动物,右边是水果,都有“一( )”。

2、迁移学习、积累课外的量词。

⑴ 出示六幅房间里的小图,选择最喜欢的一两幅图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⑵ 反馈。(纠正学生用错的量词,例如:“一个赛车”改为“一辆赛车”,“一个床”改为“一张床”;随机复习“群”、“堆”等量词。)

四、做做认认,完成拓展识字作业,鼓励学生课外多认字

1、出示大的老师的房间图画(图上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字)。

2、引入:看,老师把自己的房间画下来了,你认识上面的字吗?我把它贴在教室里,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认一认、读一读。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画画,你也可以在画上写上字,不会写的可以请家长和老师、同学帮忙,要是能自己去学会再写上去就更棒了!(机动:自由选择认字、看图说量词或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这篇课文是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以下谈一谈我这堂识字课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富有趣味的识字情境,增加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

我们运河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山区和农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亲切感。第一课时以我班小朋友年牛牛介绍自己家的院子的一段录像为线索,学习了生字词语,理解“堆”、“颗”、“群”的用法。

小朋友最喜欢玩,最喜欢小动物。第二课时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从他们的认知情感出发,通过游戏来巩固识字,通过出示小动物的玩具,让他们亲亲抱抱,充分激发孩子们识字的情趣。从“正确地读”到“快乐地读”,无论识字的热情还是朗读水平,都有了质的升华。可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可接触的教具是最能打动他们的媒介。

一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运用量词的训练中,我创设“参观老师的房间”这个拓展学习的情境,使每一位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积累运用量词。

我们班的学生喜欢画画,因此,我在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画自己的房间时认字写字,积累识字量。

二、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爱识字

语文源于生活,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也应回归生活。以自己房间的摆设作为量词训练课程资源的灵感,是我在一天早上起来刷牙时突然产生的。我觉得,语文教师应成为能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并为之感动的人。我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我爱带着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用丰富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太会表达,可是当他们看到录像中“牛牛的家”、“老师的房间”时,他们脸上顿时绽放出激动、新奇和喜爱之情。这时,哪怕老师不提什么要求,他们也会快乐地举起小手,对一件件物品细细道来。

本单元的识字课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开展学习的,有《菜园里》、《比一比》和《自选商场》。这些课文启发我带着学生走进更多的环境中识字,于是我创设了一个“老师的房间”的识字环境:将房间画成了一幅很大的画,贴上了带拼音的生词。我想,通过这一设计,也会启发学生到课外主动识字。

三、鼓励学生质疑、自己解决困难

善于发现问题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关键。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肯定寻求帮助的方法,更赞赏能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在朗读和量词的训练中,我让学生自己发现朗读的难点和一组词组的共同点,想办法读熟句子,正确运用量词。

四、充分挖掘、体现课文的人文内涵

在重视语文训练的基础上,我没有忽略文本的人文内涵。本课呈现的是快乐的农家小院的场景,在教学设计中,我多次唤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之情,并联系实际,把学生带进老师的房间,同时也作为这一单元的延伸。

12、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已经”说一句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8课,齐读课题。

复习词语:(出示)开火车读,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一共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 )、( )和 (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齐读。

小鹰越飞越高,它到底是怎样学会飞行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童话故事。

二、导学:

任务一:小鹰越飞越高,它到底是怎样学会飞行的呢?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捧起书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出小鹰飞到三个不同的高度说的话,用曲线画出老鹰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展示交流:

(一)哪两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飞行?谁来读一二自然段。

注意:小鹰和老鹰说话的动作、语气,想想它们说话时的心情。

1、初次学飞行的小鹰一下子就飞到了大树的上面,他的心情怎样,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鹰此刻的心情吗?是呀,小鹰想把这会飞的好消息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一起来。

通过一年的学习,你已经学会干什么了?能用已经说一句话吗?

2、小鹰飞到大树的上面,他自己认为学会飞行了,可鹰妈妈却怎么说?(指名读)“不算会飞”是什么意思?其实,鹰妈妈是想:我们都来当回鹰妈妈,一起来亲切地提醒一下这只高兴的小鹰。

3、分角色读好吗?女生当鹰妈妈,男生当小鹰,老师读旁白。

过渡:听了鹰妈妈的话,小鹰又跟着老鹰继续向上飞。飞呀,飞呀,这次他们又飞到哪里了呢?(大山的'上空)课文的3、4自然段写了他们的第二次飞行。

(二)自由读3、4段

注意:小鹰和老鹰说话的动作、语气,想想它们说话时的心情。

1、小鹰第二次飞到大山的上空,心情怎样?(更高兴)所以它又高兴的喊起来(指名读)“真的”什么意思?(真正的)从“真的”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骄傲,得意)那你能读出小鹰的那份骄傲和得意吗?

2、可老鹰却再一次摇头说(指名读)对于飞行本领高强的鹰妈妈来说,此刻又在想什么呢?(飞到大山的上空还差点儿呢,还应该继续飞,才能学到真本领)来,读出鹰妈妈此刻的心情。是啊,我们鹰类是鸟中之王,是飞行冠,飞到大山上空,哪算会飞呢。一起来当回鹰妈妈。(齐读)

3、想分角色读吗?同桌合作,一人当老鹰,一人当小鹰,两人一起读旁白。听明白了吗,看看哪一对读得最起劲。哪一对同桌给大家展示一下。

过渡:小鹰两次飞行,一次比一次高,可鹰妈妈两次都不满意,如果你是小鹰,心里会怎么想?(生说)文中的小鹰怎么做的。

(三)下面老师读5自然段,你们把自己当做小鹰,一起来做动作,好吗?(起立)采访其中的一只小鹰,你有什么感受?(很累,酸疼酸疼的)

1、引读,为了学会飞行——为了学会飞行——为了学会飞行,早点得到妈妈的认可——此刻,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鹰?

学生答(努力刻苦)(坚持不懈)(勤奋)(虚心求教的)

2、引导:为了学会飞行,小鹰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文中用了一个词叫(急促地喘着气)表演体会。所以,连说话都是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的,用了一个什么标点呢?(省略号)小鹰说的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3、和前两次对比,小鹰说话的语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出示句子:一起读。(变得怀疑,不自信,谦虚了)

4、面对小鹰的问话,妈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起读。)鹰妈妈往头顶指了指,其实是告诉小鹰(学生说)小鹰一抬头,看到了什么?(继续读)“盘旋”是什么意思?表演一下(环绕着一个地方飞来飞去)

5、出示填空:小鹰看到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心里想……于是……

6、学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学无止境,不断进取)

任务二:学生字。

出示:盘 旋

1、学习“盘,旋”之前,先来学两个新的偏旁,叫(舟字头)(方字旁),方字做了偏旁有什么变化?

2、再观察这两个个字什么结构,书写时应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师范写。生书空,描红仿写。

13、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中种子把植物称作什么?(妈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已经成熟的'植物)

二、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知识信息?画出相关的语句。

2.课堂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3.教师: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第2~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互相交流、评一评。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

(1)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蒲公英)

教师:说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教师(播放动画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板书:风吹)

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说说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蒲公英娃娃乘着风纷纷出发了,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也想跟着它们一起旅行,他是怎样想的呢?

(2)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

(板书:苍耳)

让我们去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

(播放动画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

直观感知: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看看,老师送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这就是苍耳妈妈给孩子们穿上的铠甲。想一想,苍耳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学生摸、想、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指名读这一节,谈读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3)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豌豆)

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才能读好它。

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

指名再读,说说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谈感悟,齐读句子)

豌豆娃娃又是怎样离开妈妈的?

(播放动画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

5.小结。

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指名口答,总结板书:风、动物、太阳。)

6.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读。

(2)讨论回答。(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说一说。

课件出示:椰子成熟以后,椰果会自己落下来,落到水里就漂走了,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

石榴成熟了就会裂开,小鸟飞来会吃了它的种子,这些种子就随着小鸟的粪便排泄出去了。2.师:同学们懂得的知识可真多,把你知道的画出来或写下来,好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2.作业:

(1)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板书]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吹

苍耳 皮毛挂

豌豆 太阳晒

传播种子

(四海为家)

14、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中种子把植物称作什么?(妈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已经成熟的植物)

二、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知识信息?画出相关的语句。

2.课堂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3.教师: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第2~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互相交流、评一评。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

(1)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蒲公英)

教师:说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教师(播放动画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板书:风吹)

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说说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蒲公英娃娃乘着风纷纷出发了,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也想跟着它们一起旅行,他是怎样想的呢?

(2)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

(板书:苍耳)

让我们去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

(播放动画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

直观感知: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看看,老师送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这就是苍耳妈妈给孩子们穿上的铠甲。想一想,苍耳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学生摸、想、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指名读这一节,谈读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3)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豌豆)

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才能读好它。

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

指名再读,说说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谈感悟,齐读句子)

豌豆娃娃又是怎样离开妈妈的?

(播放动画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

5.小结。

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指名口答,总结板书:风、动物、太阳。)

6.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读。

(2)讨论回答。(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说一说。

课件出示:椰子成熟以后,椰果会自己落下来,落到水里就漂走了,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

石榴成熟了就会裂开,小鸟飞来会吃了它的种子,这些种子就随着小鸟的粪便排泄出去了。2.师:同学们懂得的知识可真多,把你知道的画出来或写下来,好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2.作业:

(1)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板书]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吹

苍耳 皮毛挂

豌豆 太阳晒

传播种子

(四海为家)

15、《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