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成语 > 正文

​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缓兵之计的成语典故)

2023-06-24 04:31 来源:词粹网 点击:

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缓兵之计的成语典故)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三出祁山”之际,相关人物为诸葛亮、司马懿和张郃。原文如下:

当有细作报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了。懿曰:“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张郃曰:“此必因粮尽而回,如何不追?”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麦熟,粮草丰足;虽然转运艰难,亦可支吾半载,安肯便走?彼见吾连日不战,故作此计引诱。可令人远远哨之。”

军士探知,回报说:“孔明离此三十里下寨。”懿曰:“吾料孔明果不走。且坚守寨栅,不可轻进。”住了旬日,绝无音信,并不见蜀将来战。懿再令人哨探,回报说:“蜀兵已起营去了。”懿未信,乃更换衣服,杂在军中,亲自来看,果见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懿回营谓

image.png

张郃曰:“此乃孔明之计也,不可追赶。”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回报说:“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曰:“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郃愿往决一战!”懿曰:“孔明诡计极多,倘有差失,丧我军之锐气。不可轻进。”郃曰:“某去若败,甘当军令。”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司马懿固守不出。诸葛亮见状,想出一条计策,传令全军拔寨后撤。司马懿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计策,但张郃却觉得这是由于诸葛亮军粮耗尽而不得不撤军。最终,在张郃的强烈要求下,司马懿不得不让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大败而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缓兵之计”,意为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呢?应该说有一半是虚构的,另一半却是真实的。按照小说的描述,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期间,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此时的司马懿尚在荆州镇守,并未出现在西北战场。只能说是作者为了情节的需要,将司马懿来到西北战场的时间提前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之处在于,司马懿与张郃之间的意见分歧是真实的,不过时间是发生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期间,具体时间为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

当时,曹魏西北最高军政长官曹真病逝,魏明帝曹睿委派司马懿来到西北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固守不出的战术引起张郃的不满。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张郃曾公开表示:“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张郃的这一表态在不少曹魏将领中产生共鸣,将领贾栩、魏平更是讥讽司马懿畏敌如虎。这些冷嘲热讽令司马懿失去冷静,贸然与诸葛亮开战,最终遭遇了一场惨败。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