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论语十则读后感500字

2023-07-05 05:35 来源:词粹网 点击:

论语十则读后感500字

1、论语十则读后感500字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image.png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头脑博大博识,报告了多个好的进修要领和做人的原理,在《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中首要讲的是求知和涵养的题目。

2、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3、论语十则读后感100字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大意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4、论语十则读后感1000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5、论语十则读后感600字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头脑博大博识,报告了多个好的进修要领和做人的原理,在《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中首要讲的是求知和涵养的题目。

6、论语十则读后感20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7、论语十二章读后感500字初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这里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吧!

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谣言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乏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够听取智者的意见。现实中智者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去好好地听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会止于智者,而只能止于下一个谣言了。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8、论语八佾篇读后感500字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对祖先的敬拜一定到场,如果不亲自去,如同不去一样。

我不知道有没有神,我就跟有神一样来要求自己。

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以现代视角,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一点狭隘思想,孔子虽圣人,但也是人,也有局限性,实事求是,不同时代有不同认知,而不是以现代人思想一味神话,生搬硬解。中国社会对做了违背道德良知的人惩罚太轻,又有人情世故,违背道德良知的人惩罚一次到底,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以儆效尤,杀鸡儆猴,唯有严刑峻法,才能遏制邪恶的势力。如果孔子不信鬼神,为何如此重视祭祀?为何如此强调祭祀的时候要如同鬼神就在眼前?为何强调必须亲自去祭祀?所以孔子作为“知天命”者,很清楚鬼神的存在,必须尊敬,只是强调要做好人该做的事情!

此篇让我想到,在企业管理中,下级的工作态度,不管领导在与不在,认真工作的程度是一样的。可事实上,好多时候,有领导在,工作认真,保质保量。一旦,领导不在,是不是就会偷工减料,蒙混过关呢?

古代圣贤孔子几千年前就留下了做人做事的标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9、论语译注杨伯峻读后感3000字

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

必是坏事。正是这个道理。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

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

得更少。我也同意这句话。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

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

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

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

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

天才。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

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

最高理想——大同。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

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

10、论语十二章其中一章的读后感500字

这里谈谈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段的看法。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11、论语十二章500字读后感

1、这里谈谈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段的看法。

2、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3、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12、《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13、读后感500字10篇

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仔细的品读每一个字每一页,每一个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我觉得海伦·凯勒是很不幸的,因为她在19个月的时候就变成了聋哑人和先天性声明。而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上了善良的莎莉文老师。当善良的莎莉文老师把第一个单词“写”在了海伦·凯勒的手上时,海论可高兴了。莎莉文像一根火柴,她用微弱的火苗把海伦这根蜡烛点燃后,自己却慢慢地熄灭了……这时候,海伦才知道世界上有好几根“火柴”已经为自己而熄灭了。这时候,她才懂得了该干什么,应该学会感恩。于是她四处奔波,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帮助需要她这根蜡烛点燃的人,这是她在感恩,在感恩所有关心、关爱她的人,这是她唯一能够做到的。

感恩,这个词在不残疾的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海伦·凯勒心中早已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她非常懂得感恩,在能看到光明的“盲人”眼里,三天的光明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觉得,与其得到只有短短三天的光明还不如不得到。但在海伦·凯勒眼里,能拥有三天的光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是一个美的心灵,她觉得世界上有无数双“眼睛”在帮助自己看世界,她懂得感恩。我们要学会感恩,哪怕,你只是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一个最温暖的问候,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二《猜猜我有多爱你》读后感

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我非常的感动,这本书我爱不择手,一有时间,就要去看看它。

在书中,小兔子跟大兔子不停地在比谁爱谁更多,更远,更深。虽然整个故事中,小兔子没有大兔子跳得高,没有大兔子手臂长,也没有大兔子的想法多。不过,小兔子虽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对大兔子的爱,但,它还是非常认真地对大兔子说:“我爱你!”这让我明白:我们的爱不能把它拿去计算,而是要用心去认真体会。

在我生活中的大兔子非常非常多,像老师,同学,教官,爸爸,妈妈……老师每天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长大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妈妈每天辅导我弹琴,写作业,让我弹出美妙的曲子,让我以后做作业非常的快速,爸爸每天送我上学,晚上,当我做完作业的时候,他会放松我的心情,让我开怀大笑,教官是在上学期我们军训时认识的,别看他非常严肃,但,威严中却带着疲惫,我们知道,教官每天都在军营训练,还要给我们上课,真是很辛苦。还有我的同桌丁维,他也时我生命中的大兔子,因为他非常友好,当我忘带铅笔时,他会马上从书包里翻出一只铅笔,他还很节俭,一个蓝色的书包用了两年,虽然书包已经破破烂烂,但,丁维说:“只要还能装好我的书!我宁可永远背着它!”

在这里,我也要向小兔子一样表达我对他们的爱,我要对他们说:“我爱你们比大洋洲还要深,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比蜂蜜还要甜!”

三《长袜子皮皮》读后感

瑞典有个小镇,小镇头上有一个长的乱七八糟的老果园,果园里有一座小房子,小房子里就住着故事里的主人公:长袜子皮皮。他是一个孤儿没有爸爸和妈妈。不过他也有过爸爸妈妈的日子,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读了这个开头让我很伤心,如果我们没有爸爸和妈妈的话那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呢?皮皮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最了不起的是他的力气。他的力气之大,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比的上她,只要她一高兴就可以举起一匹马。皮皮还有一个新家叫:威勒库拉庄。在新家的旁边还有一个果园和一座房子。那座房子里住着一位妈妈,一位爸爸和他们的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汤米,一个 叫安妮卡。他们俩很好从不吵架,不过他们很想要一个朋友来和他们一起玩。我也有过没人和我玩的时候,在那段时间里我很寂寞就想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一个没有人爱的世界是多么的不舒服。他们俩兄妹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希望他们能早点找到好朋友来和他们俩一起玩耍!

几天后皮皮来到了她的新家,那天汤米和安妮卡正好不在家,他们去了他们的奶奶家住了一星期,所以不知道隔壁房子里已经来人了。真可惜隔壁房子已经来人了,那俩兄妹俩去了外婆家。等到他们回来看见了皮皮就跑上去和她做了朋友。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比皮皮更加坚强才对。

四《孟姜女哭长城》读后感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 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自私,不要为了一点点事情,就把别人的幸福毁掉,那个人就是秦始王。大家千万不要学他那种不良的行为。我们要学习一些,良好的习惯,学会乐于帮助别人,做事不要只顾自己,也要想一下别人的感受。还要学习,那只小夜莺一样,用自己的能力,去激励别人,安慰别人,让他不要为一些无聊的事情感到伤心,感到寂莫。

五人鸦读后感500字

彩乌鸦系列之一的《人鸦》,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书中讲了一个叫瑞夏德的男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一只乌鸦交换了角色。变成乌鸦后的瑞夏德在一个乌鸦群里,开始了一次有趣的冒险。乌鸦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乌鸦需要群体生活,有严格的制度,天天要为食物去冒险,为防备天敌而提心吊胆……更糟糕的是乌鸦的记忆力远远不如人类,瑞夏德发现自己对以前做人时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他告诉自己决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它还要变回自己。于是它找到占星问卜的夏娜帮他把记忆寄托在云彩上。后来瑞夏德发挥自己讲故事的特长,赢得了鸦群的喜爱;用诚实和热情结交了三个要好的朋友;又凭借他的勇敢和善良,请动物医生救了负伤的头领罗高,化解了乌鸦们对人类的敌视……瑞夏德帮助了鸦群,也帮助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感到很快乐!终于他明白了自己不是普通的乌鸦,是有智慧的人,他要变回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瑞夏德找到了回家的路,和那只乌鸦换了回来。到家后的瑞夏德觉得做自己的感觉太好了,他再也不想变成乌鸦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做自己才是最好的。如果你不愿意做自己,羡慕别人,想换个角色,你可能会忘记自己叫什么,忘记自己爱的人,忘记自己该做的事,会失去许多快乐,会很后悔。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不做别人!

六《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前几天,我刚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滴水穿石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安徽太极洞内有一个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央有一个小洞。小洞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原来在石头上方有水滴落下来,而且总是落在同一个地方,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小洞。课文中还讲了古今中外几个事业有成的人,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

我喜欢阅读,从我刚刚认字开始,我就爱上了看书。起先我看些连环画,慢慢看起了有图有字的书,再长大一点,我看起了作文书,慢慢又看上了小说书。每当我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记在笔记本里。而且,我还迷上了剪报,我只要看到报纸上有精彩的文章,都会捡宝似的剪下来,粘贴 在我特意准备的书本上,如今,我已经有了厚厚的几大本剪贴的报纸了,那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我持之以恒的成果。妈妈经常对我说,只要我坚持每天阅读,以后就会受益无穷的。

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后,我更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现在我更深深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名言的道理。我要继续向课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努力,努力,再努力,向自己的理想前进,前进,再前进。

七《童话大王》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童话大王》。我喜欢《童话大王》里的一篇叫《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

阿里巴巴带着马去山上砍木头,阿里巴巴砍木头的时候,遇到了四十个大盗。阿里巴巴躲在树后面,四十个大盗说:“芝麻开门!”过了一会,大山真的开门了。大盗们把珠宝藏进了山里面。四十个大盗走了,阿里巴巴也说:“芝麻开门!”过了一会,大山开门了,阿里巴巴看见了好多的珠宝。阿里巴巴拿了许多珠宝回去给了哥哥,哥哥问他:“弟弟,你哪里来的珠宝?”阿里巴巴告诉了他。第二天,哥哥按阿里巴巴说的骑驴去了。过了一会,他终于来到了山门前说:“芝麻开门!”门打开后,他进去拿了好多珠宝。这时,四十个大盗回来了,大盗们杀了阿里巴巴的哥哥。

我读完《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大盗》明白了:做人不能太贪心。

八《电话里的童话》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电话里的童话》。

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我最喜欢的文章――《冰激凌宫》。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波伦亚市中心的大广场上,有一座冰激凌宫,那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甜食做的。宫顶是奶皮做的,烟囱是用果脯做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棉花糖,其它剩下的都是冰激凌做的。冰激凌的墙、冰激凌的家具、冰激凌的餐具……在冰激凌宫里面,有一个小男孩,他一直用舌头舔着一把桌子。直到把桌子舔塌为止,桌子上的盘子都弄到了他的身上。盘子是用巧克力做的,是最好吃的。

每当小孩吃完一支冰激凌还要一支时,大人们就会叹口气说:“唉,现在就得给买一个冰激凌宫,就像当年波伦亚的一样大的冰激凌宫。”

我是多么羡慕在波伦亚的所有人啊!如果我是在波伦亚的人的话,我就有吃不完的冰激凌了。

九《格林童话》读后感

我在暑假里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这本书是德国着名作家格林兄弟写的。看了这本书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看到了丑陋的一面。深刻地体会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这则故事讲述了王后由于妒忌心重,不能容忍任何人比她漂亮,千方百计地伤害白雪公主,最后王子喜欢上了公主,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王后却被活活地气死。这反映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另一则故事《灰姑娘》讲述了主人公虽然被继母和姐姐经常欺负和侮辱,但是她心地很善良,没有半点害人之心,最终感动了上天,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这反映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格林童话》的故事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善良的一面,拥有一颗有爱心、善良心和温暖的心,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天使,把自已的爱心奉献给有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和友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十《笑猫日记——蓝色的兔耳朵草》读后感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笑猫日记——蓝色的兔耳朵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吧!

《笑猫日记——蓝色的兔耳朵草》讲述了笑猫找到了它的妻子虎皮猫,但是由于虎皮猫长时间给人们敲祈福的钟声耳朵已经听不见了,笑猫发誓它一定要把虎皮猫的耳朵治好,让虎皮猫听见声音。笑猫的好朋友球球老老鼠告诉笑猫,在遥远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像蓝宝石一样蓝的山,叫蓝山。生长在蓝山上的一种蓝色的兔耳朵草可以治好虎皮猫的耳朵。于是笑猫出发了,在通往蓝山的路上危机四伏,十分危险。巨大无比的山蜘蛛、凶猛狠毒的母老虎、残暴凶恶的公花豹还有一只力大无比的大湖怪。这些都可以轻而一举地将笑猫至于死地,但是笑猫为了治好虎皮猫的耳朵,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坚强地战胜敌人,来到了美丽无比的蓝山。

笑猫好不容易摘来了这蓝色的兔耳朵草,笑猫实在太累了,就躺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在睡觉的过程中,兔耳朵草竟被几只嘴馋的兔子给吃掉了。笑猫回到家中非常伤心。绿毛龟安慰笑猫,对笑猫说只要你不停地对虎皮猫诉说这件事,奇迹就会出现。于是笑猫一直对虎皮猫说。最后,死了几百年的枯树发芽了,几百年开一次花的铁树开花了,虎皮猫的耳朵也渐渐地恢复了。其实植物也和人类一样是有感情的。

这个故事很感人,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要去克服,去面对,即使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好,但是奇迹一定会出现。

14、论语十二章读后感1500字

这里谈谈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段的看法。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继续把《论语》读下去,你就会感觉到这一点。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即君子,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而《论语十二章》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突出,几乎全部都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如何做人的内容。因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即所谓小人无法比及的。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