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名相诸葛亮(心怀社稷,立志报国)
千古第一名相诸葛亮(心怀社稷,立志报国)
引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丞相,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功绩向来在民间流传甚广。
他手下的蜀国只不过是一个占地面积一百零六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其中人口只有一百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割据小国的丞相却有着“千古第一名相”的美誉。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他符合儒家君子哲学的个人魅力对当世及后世读书人的征服,以及他的治蜀方略为蜀地百姓谋得的福利。
出山前:心怀社稷,立志报国
诸葛亮曾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说人只有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才可以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稳定心性,专心治学,才能够得到长远发展。
而在笔者看来,他出山前的做为却并不符合这句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居士”,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祖籍琅琊阳都县。
其先祖诸葛丰在东汉末年曾官至泰山郡丞,而诸葛亮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为了活命,他只能带着弟弟诸葛均一起投奔叔父诸葛玄。
诸葛玄原为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汉室使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被迫去荆州投奔刘表。
与当时的许多官宦子弟不同,青年时期的诸葛亮并未急于出仕。
在叔父去世以后,他隐居隆中,闲暇时便交友玄谈,过起了令人羡慕的隐逸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似乎并不符合他的本心。
据史料记载,他玄谈时常常吟诵《梁父吟》,又爱自比为管仲、乐毅,足见其心性之高傲,志向之远大。
而在与好友共同读书时,其余人都力求将书中内容读熟读精,诸葛亮却只“观其大略”,而后便在夜里抱膝长啸,尽情抒发自己的性情。
面对与他一同读书的徐庶、石韬、孟建时,他曾评论此三人可官至郡守、刺史。而那三人便问他想做什么官,得到的答案是笑而不语。
可以看出来,出山前的诸葛亮并不是闲散隐士,相反,在亲历过战乱之后,他胸中或许早就酝酿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
有道是大丈夫志在四方,所以后来好友孟威归乡,他才能对他说出“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邪!”之语。
看上去一切谋划周全,只等一个真正的时机到来。而这个机会却让他等了近十年。
公元207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意图兴复汉室的刘备经徐庶推荐,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大名鼎鼎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正确分析了天下局势,并向刘备提出了图谋荆益的总体战略布局。
这间接证明了诸葛亮绝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他对时政的关注颇多,并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选择。
在刘备求贤的诚意与几番劝说下,卧龙诸葛亮离开了自己躬耕数载的山野,临行前他踌躇满志,认为自己此行只是去建功立业的,之后便可以荣归故里。
彼时的他不会想到,此一别,便是自己和故乡的永别。
出山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从个人功利的角度来讲,诸葛亮的选择其实并不明智,连他自己都在《隆中对》里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此二人皆是可与刘备并列的明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势力最弱的刘备。时至今日,众人皆知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他。
但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以他的个人才智,他其实明白刘备集团并不是最优选择,却还是被刘备所表现出的仁义打动,选择站在了三国时期相对弱势的一方,不可谓不令人动容。
抛开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他在辅佐刘备治蜀时推行的诸多政策也是后世百姓千百年来对他赞颂有加的原因之一。
而在笔者看来,他对于蜀地的贡献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军事、民生、对外贸易。
军事: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先说军事,作为三国时期闻名于世的军事奇才,诸葛亮深知后勤保障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因此便在蜀汉发展的每一次军事行动中极力保障后勤供给。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诸葛亮出山至建章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托孤于白帝城,诸葛亮都很少出现在蜀汉对外的正面战场上。
在刘备参与的战役中,呈现的往往是刘关张三人领兵出征,诸葛亮坐镇后方的战略布局。
后勤保障的工作诸葛亮一干就是十六年,而他干的十分出色,在他坐镇后方的十六年里,刘备共参与或发动了大小数十场战役,可谓耗资巨大。
但史料中却几乎找不到蜀汉军队粮饷不足的记录,这当然离不开诸葛亮对于蜀地的有效治理。
而在刘备去世后,眼见蜀汉政权日渐衰落,诸葛亮又以一人之力扛起了整个蜀汉的军政大旗。他在战场上的军事才能也是到此刻才得以显现的。
话至此处,不得不先提一下正史中对于诸葛亮个人能力的评价,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大意就是说,诸葛亮为政善于治理民生,他理政的才能要高过于他的军事谋略。
但就是这样一个“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人,却以一己之力让曹魏政权寝食难安,并逼的自己的老对手司马懿只敢和他打消耗战,足见其军事才能之高。
民生:兴建大利,以民为本
与后世许多对人民横征暴敛,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的政权不同,诸葛亮选择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征收赋税之前,他首先想办法提高了蜀汉百姓的粮食产量,之后再去按一定比例征收赋税,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对于农业,他先是提出了十六字劝农心法,即,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而后又发明了提高灌溉效率的“孔明车”,并且着手治理都江堰,在整个四川境内构建起了一个利于农业发展的庞大水利体系。
自战国李冰开凿都江堰以来,原先洪涝灾害频发的巴蜀地区便逐渐转换成了人们口中的天府之国。
但生活在“天府”的统治者却也并不是一劳永逸坐享其成的——随着都江堰的开凿,河道堵塞问题便成了继洪灾之外最棘手的问题。
而在接手蜀地之后,诸葛亮不仅在都江堰的管理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更在北伐前为都江堰的河道堵塞问题设立了专项规章制度,并以文件形式进行颁布。
在此之前,对于都江堰的维修护理制度多出于官方与民间的约定俗成,而诸葛亮却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将都江堰的维修制度确立并流传了下来,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外贸易:确立本国品牌,重农而不抑商
与我国古代许多政权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同。
在确定了蜀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后,诸葛亮决定因地制宜,迅速制定了“重农而不抑商”的发展政策,用来提高商人群体的收入,从而提高税收,充盈国库。
今日为人所熟知的蜀地特产“蜀锦”,便是诸葛亮在入蜀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品牌产品之一。
在发现了蜀锦的价值之后,他开始着手在蜀汉全境范围内大力推广蜀锦的生产。
为了鼓励人民积极投身于手工业,他曾亲自在自家门前种满了八百棵桑树以做表率,并且为此推出了官方文件《言锦教》。
其中特别强调了织锦的重要性,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正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蜀锦”之名得以传遍天下,蜀地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奢侈品生产中心。
无论魏、吴两国在战场上如何攻讦蜀国,两地的达官显贵们始终割舍不了对于蜀锦的喜爱。
魏主曹操曾拿蜀锦犒赏重臣,而其內眷亦对这种产自敌国的华丽锦缎万分喜爱,由此造成了一个“帮敌国挣军费用来打自己”的尴尬局面。
逼得后来的魏文帝曹丕明发诏令,严禁魏国臣民穿着蜀锦。
结语
中国古来有“民贵君轻”之论,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统治者却寥寥无几,汉丞相诸葛亮便属于那“寥寥无几”中的一位。
可以说,诸葛亮能被誉为“千古第一名相”,所靠的绝不仅仅是后人的文学加工,更是自己的真才实学与美好品德,以及一颗爱民利民的仁爱之心。
爱民者必为民所爱,时至今日,建于成都的武侯祠依然香火繁盛,这便是后世的我们对于他最大的感激与缅怀。
-
-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精选范文4篇)
-
2024-03-10 18:50:13
-
-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有一种善意,叫不打扰)
-
2024-03-10 18:47:24
-
- 细节决定成败演讲稿(精选范文4篇)
-
2024-03-10 18:44:34
-
- 社会实践报告心得(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
2024-03-10 18:41:45
-
- 天鹅湖观后感(是音乐的诗意,也是足尖的跃动)
-
2024-03-10 18:38:56
-
- 小学生暑假日记100字大全(10篇)
-
2024-03-10 18:36:06
-
- 一个人的朝圣好书欣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
2024-03-10 18:33:17
-
- 《破云》读后感(从地狱而来,重回人世间)
-
2024-03-10 18:30:28
-
-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范文3篇)
-
2024-03-10 18:27:39
-
- 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领会党的会议精神
-
2024-03-10 18:24:49
-
- 五分钟演讲稿(竞聘演讲稿三到五分钟)
-
2024-03-10 18:22:00
-
- 职业发展规划(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战略规划)
-
2024-03-10 18:19:10
-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得体会(坚守初心,合作发展)
-
2024-03-10 18:16:21
-
- 《飘》读书笔记(这是关于成长与勇气的书)
-
2024-03-10 18:13:31
-
-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思想汇报范文3篇)
-
2024-03-10 18:10:42
-
- 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童话里猫的故事)
-
2024-03-10 18:07:52
-
- 范爱农读后感(正直又苦闷的小知识分子)
-
2024-03-10 18:05:03
-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精选范文6篇)
-
2024-03-10 18:02:13
-
- 巴黎圣母院读书感悟,人生最好的姿态,是不困于情
-
2024-03-10 17:59:23
-
- 丑小鸭的作者介绍,丑小鸭的故事解说
-
2024-03-10 17: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