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粹网 > 范文 > 正文

​《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2023-06-03 00:55 来源:词粹网 点击:

《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image.png

《《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乃大会公卿议。百官无敢言者。彪曰:“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四》)

译文:

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受公府召辟,他全不接受。熹平年间,凭着博闻强记掌故逸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间,黄门令王甫派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揭发他的罪行,告诉了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上奏处罚了王甫,天下没有人不高兴的。

中平六年,杨彪代董卓担任司空,这年冬天,又代黄琬担任司徒。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难。董卓于是大会公卿商议。百官没有敢说话的。杨彪说:“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照汉室,若无故放弃宗庙,抛掉园陵,恐怕百姓受到惊动必然会有大的动乱。”董卓说:“关中肥沃丰饶,所以秦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出产木材,很容易得到。又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座武帝时的瓦陶灶,全力营建,一日便可建成。百姓不值得去问!如果前面的人退却,我们用大兵驱赶他们,让他们去大海里(他们也不敢反抗)。”杨彪说:“天下动乱容易,安定很难,希望明公考虑。”董卓脸色一变说:“你想阻止国家大计吗?”司空荀爽见董卓态度强硬,恐怕他伤害杨彪等人,于是不紧不慢地说:“相国怎会乐于如此呢?崤山以东兵起,不是一日可以制止的,所以迁都应另加图谋,秦朝、汉朝都是这样的”董卓怒意稍减。商议完毕,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杨彪等人,杨彪上朝谢罪,随即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十一年,各位因恩泽为侯者都被夺去封号。杨彪见汉气运将尽,于是便声称脚有毛病而不能行走,如此已十年。后来,儿子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见到杨彪问道:“公为何瘦成这样?”他回答说:“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但仍怀有老年舐犊之爱。”曹操为此显出敬重的神态。

到魏文帝继位,想让杨彪担任太尉,先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杨彪推辞说:“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于是坚决推辞。皇帝于是授他为光禄大夫,赐坐几、手杖、衣袍,藉朝会引见,让杨彪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而入,以宾客的礼节待他八十四岁时,黄初六年在家中去世。

《后汉书·杨彪传》

2、《北史·李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李彪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

原文:

李彪,字道固,孝文赐名焉。举孝廉,至京师,李冲礼之其厚,彪深宗附之。孝文初,为中书教学博士,迁参著作獉事。

表上封事七条,其一曰:臣愚以为第宅车服,自百官以下至于庶人,宜为其等制。使贵不逼贱,卑不僭高,不可以称其侈意,用违经典。其二曰:今诚宜准古立师傅,以诏导太子。诏导正则太子正,太子正则皇家庆,皇家庆则人事幸甚矣。其三曰:臣谓宜于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其七曰:愚谓如有遭父母丧者,皆得终服。若无其人有旷庶官者,则优旨慰喻,起令视事。帝览而善之,寻皆施行。彪稍见礼遇。诏曰:“彪虽宿非清第,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獉,颇堪时用。”其年,加员外散骑常侍,使于齐。彪前后六度衔命,南人奇其謇博。彪既为孝文所宠,性又刚直,遂多劾纠,远近畏之。帝宴群臣于流化池,谓仆射李冲曰:“李彪之直,是我国得贤之基。”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獉,与仆射李冲等参理留台事。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冲积其前后罪过,上表曰:“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其言与行舛,是己非人,专恣无忌。宜亟投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有司处彪大辟,帝恕之,除名而已。

彪寻归本乡。帝将复采用。会留台表至,言彪与御史贾尚往穷庶人恂事,理有诬抑,奏请收彪。彪自言事枉,帝明彪无此,遣左右慰勉之。听以牛车散载,送之洛阳,会赦得免。

郭祚为吏部,彪为子志求官,祚乃以旧第处之。彪以位经常伯,又兼尚书,谓祚应以贵游拔之,深用忿怨,形于言色彪病,体上往往疮溃,痛毒备极。赠汾州刺史,谥曰刚宪。

《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译文:

李彪,字道固,这是孝文帝赐给的名字。李彪被举荐为孝廉,到京城,李冲对他礼遇甚厚,李彪深深地宗仰依附他。孝文帝即位之初,任他为中书教学博士,后来调任参与著作事宜。

李彪又写秘密奏章陈述七条建议,其一说:我认为住宅、车辆、服装,自百官以下到普通百姓,应该规定出等级式样。使高贵的不至于使用卑贱者的,卑贱者不至于违制使用高贵的,人人都不能任意奢侈,有违典章制度。其二说:今天应该按照古制聘请老师,用以教导太子。教导正确太子就行为端正,太子端正就是皇家的福分,皇家有福则天下万民就享受太平。其三说:我认为应在黄河以南七州中,选拔高门中的人才,招揽他们到京城中,按照中原官吏的标准,根据能力加以任用。其七说:我认为大臣们如有遭遇父母丧事的,都要服满丧期。如果有空缺的官职却因为这个人去守孝,无人能替补,则可以用特殊的诏书对他慰勉,让他回来继续任职。孝文帝看了他的奏章连连赞许,不久就都施行。李彪渐被朝廷重视。孝文帝便下诏说:“李彪虽然不是出身于有名望的门第,然而他性情严谨聪明,学识广博,很能承担朝廷的重用。”这一年,他被封为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南齐。李彪前后六次奉命出使南齐,南人都很佩服他性格刚直,学识广博。李彪既然被孝文帝所信任,性格又刚直不阿,便对朝臣中违法行为多有弹劾,远远近近的臣僚都畏惧他。孝文帝在流化池宴请群臣,对仆射李冲说:“李彪的正直,是我朝得到贤才的基础。”孝文帝率军南征,李彪兼任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等留在京城,参与料理朝廷大事。李彪生性刚直豪爽,与李冲等人意见往往不同,便显露在脸色上。李冲收集李彪过去的罪过,上表说:“自从去年皇帝南征以来,李彪兼任尚书,他言行不一,自以为是,责难他人,独断专行,横行无忌,应该迅速将李彪送到北方严寒荒凉的地方去,用以清除奸臣乱政的局面。”有司判决李彪死罪,孝文帝饶恕了他,只是罢去了官职。

李彪不久回到故乡。孝文帝准备重新起用李彪。适逢京城留台的表章到来,说李彪与御史贾尚审问被废太子元恂一案,按理说有诬枉之处,请求将他关进监牢。李彪申辩自己冤枉,孝文帝也认为李彪没有这条罪状,派人去宽慰勉励他,并派牛车将他送到洛阳。遇到大赦,他得以免除刑罚。

郭祚在吏部任职,李彪想为儿子李志请求官职,郭祚依旧按照微贱之人的子弟对待。李彪认为自己职位已至侍中,又兼任尚书,对郭祚说应该按高门的标准来提拔李志,所以十分忿恨,在语言和脸色上表现出来。李彪有病,身上常常像长疮那样溃烂,疼痛异常。死后在朝廷追赠他为汾州刺史,谥号叫刚宪。

《北史·李彪传》

3、《后汉书·杨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杨赐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后辟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除陈仓令,因病不行。公车征不至,连辞三公之命。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熹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后坐辟党人免。光和元年,有虹霓昼降于嘉德殿前,帝恶之,引赐及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崇德署,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赐书奏,甚忤曹节等。蔡邕坐直对抵罪,徙朔方,赐以师傅之恩,故得免咎。其冬,行辟雍礼,引赐为三老。四年,赐以病罢。居无何,拜太常。五年冬,复拜太尉。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赐被召会议诣省台,切谏忤旨,因以寇贼免。先是黄巾帅张角等执左道,称大贤,以诳耀百姓,天下襁负归之。赐时在司徒,召掾.刘陶告曰:“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且欲切来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何如?”陶对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术也。”赐遂上书言之会去位事留中后帝徙南宫阅录故事得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下诏封赐临晋侯邑千五百户。初,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并入侍讲,自以不宜独受封赏,上书愿分户邑于宽、济。帝嘉叹,复封宽及济子,拜赐尚书令。数日出为廷尉,赐自以代非法家,遂固辞,以特进就第。二年九月,复代张温为司空。其月薨。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赠东园梓器襚服,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公卿已下会葬。谥文烈侯。(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附杨赐传》,有删节)

译文:

杨赐字伯献,很年轻的时候便继承了家族学问,志向纯笃,见多识广。杨赐很长一段时间都居家不出任官职,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教授学生,不答应州郡等各级政府官员的征聘。后后来杨赐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为属官,但杨赐不喜欢,被任命到地方担任陈仓令,因为生病,又没有赴任。政府派车征召他不去,接二连三地拒绝朝廷高官的聘请。建宁初年,汉灵帝到了该接受大儒教导的时候了,下诏太傅、三公推荐精通《尚书》且一直有很高声望的人,三公推荐杨赐,杨赐于是在华光殿做皇帝的侍讲。熹平五年,取代袁隗担任司徒,后因选党人为僚属触犯朝廷律法被免去司徒职务。光和元年,有一天大白天,嘉德殿有虹霓出现,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派人请杨赐和议郎蔡邕等到金商门崇德署,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这种奇怪现象暗示了什么祸福。杨赐的答书上奏后,让曹节等很不满。蔡邕因直言不讳回答朝廷问话被惩罚,判罪流放朔方,杨赐因为是皇帝师傅得到特别恩赐,所以免于受罚。那年冬天,朝廷在辟雍举行大礼,尊杨赐为三老。熹平四年,杨赐因病罢官。没过多久,又被授予太常一职。熹平五年冬,杨赐第二次被任命为太尉。中平元年,黄巾军造反,杨赐被通知去省台与群臣讨论对策,在讨论时杨赐恳切进谏违背了皇帝旨意,因此又被皇帝以职任太尉而有黄巾造反为借口罢免了他的太尉职务。张角谋划造反的时候,自称才德超群的人,利用旁门左道蛊惑百姓,天下的人纷纷归附他。杨赐当时担任司徒,与掾属刘陶商议道:“张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反而变本加厉,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讨伐,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骚乱,逼着他尽快造反。应该严令刺史及郡太守等官员,把流荡他乡的人区别出来,派人将他们送回原籍,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张角的党羽,然后诛杀这些人的首领张角,可不费力就平定张角之乱,你看如何?”刘陶答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杨赐于是上书陈说此计,恰好他被罢免,此疏便被留在宫中。灵帝移居南宫后看到了这封奏疏,感动醒悟,下诏封杨赐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当初,杨赐与刘宽、张济一道为灵帝讲学,他认为不应只有自己一人受封,于是上书请求分出食邑给刘宽、张济,灵帝于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并任命杨赐担任尚书令,数日后出任廷尉,杨赐以自己并非世代法家出身,于是坚决推辞。灵帝命其以特进身份回府。中平二年九月,杨赐再次取代张温担任司空,随即去世。皇帝非常伤感,穿素服,连续三天不上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等到下葬时,皇帝又命侍御史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前后都奏响鼓吹,公卿以下都参加了葬礼,并赐杨赐谥号文烈。

《后汉书·杨赐传》

4、《后汉书·杨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杨终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校书郎班固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传,以道其志。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

(选自《后汉书•杨终传》,有删改)

译文:

杨终字子山,是蜀郡成都人。十三岁时,任郡中小吏,太守对他的才能感到很惊奇,派他到京城从师学习,学习《春秋》。建初元年,大旱,谷价昂贵,杨终认为广陵、济南的案件,被流放的人上万,又聚居在边远地区,吏民长久怨恨,于是上疏道:从前般商的百姓就近迁到洛邑,尚且还怨恨、不满,何况离开肥沃的中原土地,寄居在不长草木的极远之地呢?而且南方湿热,瘴气丛生。(希望)陛下您能够留心考察,来教济百姓。奏章呈上后,肃宗将他的奏章交给大臣讨论。司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奏议。校书郎班固等人诘难第五伦,认为(移民之法)施行已久,孝子没有改父之道,先帝所建制度,不应改变。杨终又说:“宣帝广泛征召群儒,在石渠阁商讨修订《五经》。当前天下太平无事,求学的人能够完成学业,然而那些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或“人”),破坏了(原本)重要的原则。应照石渠旧例,永为后世的法则。”于是下诏召集众多儒生在白虎观讨论考察(各经书内容的)异同。恰巧赶上杨终因事获罪被囚禁于监狱,校书郎班固等人,以杨终对《春秋》很有研究、学术上多独特见解为由,上表请求放人,杨终又上书替自己申诉,当天便被赦免放出,于是得以参与白虎观(的讨论)。后来受诏删削《太史公书》为十多万字。当时,太后的哥哥卫尉马廖,谨慎笃实,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教导他的儿子们。杨终与马廖交情不错,他用书信告诫马廖,(信中)说:《礼》规定,君主之子八岁时,为他设少傅,教他写字计算,以启蒙他的心智;十五岁时设太傅,教他经传,以引导他的志向。汉朝兴起,诸侯王不致力于教诲,多触禁忌,所以有亡国之祸,而缺乏嘉善的称誉。现在您地位尊贵显要,为天下人所仰望,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事!马廖不接纳(他的意见)。他的儿子马豫后来因张贴文书诽谤而获罪,马廖因此回到封地。杨终的兄长杨凤是郡吏,太守廉范被州府考察,派杨凤问候杨终,杨终替廉范游说,因此获罪被流放到北部地区。皇帝向东出行视察,凤凰黄龙一起会集出现,杨终赞颂这是祥瑞之兆,(向皇帝)陈述祖宗的宏图大业,共十五章,奏章呈上之后,皇帝下诏赦免他也并让他返回故郡。永元十二年,(朝廷)征召任命为郎中,后因病去世。

《后汉书·杨终传》

5、《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溷hùn轩:厕所。②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实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枪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才得以)给李君赶车啊。”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6、《后汉书·班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班彪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后汉书·班彪传》

7、《后汉书·郑孔荀列传·郑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郑太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初,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以公业为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及山东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征大兵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

公业惧,乃诡词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今山东合谋,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袁本初公卿子弟,张孟卓东平长者,孔公绪清谈高论,并无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贲之勇,庆忌之捷,子房之谋。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年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恩信淳著。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枯叶。若恃众弃德,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则自亏威重。”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选自《后汉书·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译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年轻时有才略。灵帝末年,郑太知道天下会乱起来,暗暗地交结豪杰。

当初,三府征辟他,公车征召他,他都不就职。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后,任郑公业为侍御史。何进将准备诛杀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为帮手。郑公业对何进道:“董卓强暴残忍,不讲道义,他的野心很大。如果把朝政借予他,必定会大逞他的凶暴欲望,真不应假借董卓的力量作为后援啊。”(郑太)又向何进陈述了几件当前紧急的重要事务,何进不能采纳,(郑太)于是弃官离开了。

何进不久被杀,董卓果然作乱。等到山东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征召大量部队讨伐义兵,百官不敢违反董卓的意旨。唯独郑公业说:“治国在有德,不在于兵多。”董卓不高兴,说:“照你这样说,军队没有用吗?”

郑公业害怕起来,于是诡辩对董卓说:“我不是说兵没有用,是认为山东不足以调用大量部队攻打而已。现在山东合谋,百姓一起行动,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以来,国家平安无事,老百姓生活富庶安逸,忘记战争。孔子说道:‘不教育人民战争,而使他们去战,这是抛弃人民。’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不足以为害。您出身西州,年轻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袁本初是公卿大臣的子弟,张孟卓是东平的忠厚的人,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这些人都没有打仗的才干,临阵决战,不是您的对手。山东的人才,从来不勇敢,没有孟贲那样的勇敢,庆忌那样的敏捷,张良那样的谋略。可任用非主力部队,就能求得成功。关西各郡,大都熟习军事,近年以来,多次与羌作战,妇女还戴戟持矛,何况壮勇的军士来抵挡不会作战的人呢!您的将帅都是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亲戚,是您的心腹,情谊深厚而富有信用。以团结一致的部队,抵挡形势涣散的敌人,正如猛风扫枯叶。如果倚仗军队多而抛弃德行,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为非作歹,则自己减损了威严。”

董卓才高兴了。以郑公业为将军,使他统率各军讨击关东。有人对董卓说:“郑太智谋才略超过一般人,却与外寇勾结谋划,现在提供他兵马,使他的党羽获得成功,我私下里替您担忧这种情况。”董卓于是收还了给郑公业的军队。

董卓迁都长安,天下饥荒动乱。他与何颙、荀攸共同谋划诛杀董卓。事情泄漏出去,何颙等人被捕,郑太则脱身自武关逃走,东归袁术。袁术上奏任他为扬州刺史。没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郑太传》《后汉书·郑太传》(二)

8、《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来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来歙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③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④,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来源:学_科_网]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òu豫:犹豫。③伯春,隗嚣长子恂之字。④巨卿:盖延之字。

译文:

来歙子君叔,南阳新野县人。父亲来仲,汉哀帝时做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来歙。来歙的妹妹是汉中王刘嘉的妻子,刘嘉派人迎接来歙,于是就南下来到汉中。更始帝(刘玄)失败后,来歙劝刘嘉归附光武帝,于是和刘嘉一起往东到洛阳去。

光武帝见到来歙,非常欢喜,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来歙穿上,任命他做太中大夫。这时光武帝正担忧陇、蜀,来歙于是主动请命说:“我曾经和隗嚣在长安相遇。那个人刚起兵时,以兴复汉室为名。现在陛下圣德威武,我希望能奉你的命令,用不变的诚信来开导他,隗嚣一定会束手来降,那么公孙述将成灭亡之势,不足为虑。”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

建武三年,来歙才出使隗嚣。建武五年,隗嚣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入朝做人质。当时山东大致平定,光武帝谋划向西收取隗嚣的部队,想与他们一起攻打蜀,又派来歙去告诉隗嚣自己的旨意。隗嚣的部将劝说隗嚣,摆出许多疑问,使隗嚣很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一向刚毅,于是愤怒地质问责备隗嚣说:“皇上以为您懂得善恶好歹,知晓兴衰之理,所以才亲自写信给您表明心意,您表达诚心,派儿子伯春做人质,这是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啊。现在反而要听信奸佞小人的话,定下灭族的计划,背叛君主,连累儿子,是要违背忠贞诚信吗?决定吉凶的选择,就在今天。”来歙想要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进入内室,部署士兵,要杀来歙,来歙不慌不忙地拿着符节走到车旁上车离去。隗嚣更加恼怒,王元劝隗嚣杀死来歙。来歙为人讲信义,言行一致,以致往返游说,都可以核实,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许多人替他说情,所以来歙得以脱身东归至汉。

建武八年春,来歙和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祭遵在路上得病返回,祭遵分派精兵跟随来歙,总共两千多人,劈山开路,从番须、回中径直到略阳,杀了隗嚣的守将金梁,于是据守略阳城。隗嚣非常吃惊,于是率领全部士兵数万人围攻略阳,开山筑堤,蓄水灌城。来歙和将士拼死坚守,箭用光了,就拆房子砍树木作为兵器。隗嚣用所有精锐部队攻城,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兵很疲惫。光武帝于是大举征发关东兵,亲自率兵到陇地,隗嚣部众溃败逃走,解了围。

第二年,攻克落门,隗嚣属党周宗、赵恢以及天水属县都投降了。当初在王莽时代,羌人多有背叛,而隗嚣招揽安抚他们的首领豪强,于是他们就为隗嚣所用。等到隗嚣败亡后,五溪、先零各部落多次侵犯抢劫,并且都筑壕沟自我守卫,州郡无力讨伐。来歙于是大规模修理攻城器具,率领盖延以及太中大夫马援等在金城进攻羌人,大败羌人,杀死和俘虏了几千人,缴获一万多头牛羊,几十万斛稻谷。又打败襄武流贼傅栗卿等。

建武十一年,蜀人非常害怕,派遣刺客行刺来歙,没有刺死他,来歙派人紧急召见盖延。盖延见到来歙,于是伏身悲痛不已,不能仰头看来歙。来歙叱责盖延说:“虎牙大将军怎么敢这样!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办法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务托付给你,你反而学小孩子哭哭啼啼的!刺客的刀虽然还扎在我身上,我不能命令士兵杀了你吗?”盖延擦去眼泪勉强起身,接受来歙的告诫。来歙亲自书写表章,扔下笔拔出刀子就气绝身亡了。赠来歙为中郎将,赐给征羌侯官印,谥号节侯。

《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来歙传》《后汉书·来歙传》

9、《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

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后汉书·邓训传》《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

10、《后汉书·梁统列传·梁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梁统列传·梁统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

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①之科,著知从②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

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③益少。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议上,遂寝不报。

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②知从: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

③断狱:审理和判决的案件。

译文: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24),授职酒泉太守。更始失败后,赤眉军进入长安,梁统与窦融以及各郡守起兵保卫本境,大家商议要立一个统帅。开始按位次排列,大家推选梁统,梁统坚决推辞道:“从前陈婴不肯做王,因为老母在世。现在我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少,的确不能胜任。”于是大家选窦融做河西大将军,以统做武威太守。梁统性格刚毅,喜好法律。

开始在州郡做官。梁统在朝廷,多次上奏对国家有利的事。他认为法令太轻,坏人就会增多,应该加重刑罚,遵照旧典办事。于是上疏道:“臣下见过元、哀二帝轻判特殊的刑罚,处理一百二十三件事,亲手杀人的减死刑一等,从此以后,立下了标准,所以人们轻易犯法,官吏随便杀人。“臣下听说立君的道理,以仁义为主,仁者才能爱护人民,义者政治才能得到治理,爱人民就应除去残暴,整理政治就应除去叛乱。刑罚在于适中,不能太轻,因此五帝有流、殛、放、杀等办法,三王有大辟、刻肌肤等做法。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又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汉高帝受天命诛暴秦,平定天下,约法三章,的确十分恰当。汉文帝主张宽惠,以柔克刚,处在太平之世,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别的都依旧章办事。汉武帝时正是中国强盛之时,财力有余,征伐远方,调兵多次,一些豪杰违犯禁令,奸吏钻法律的空子,所以对首犯及窝藏犯极其重视,对胁从者也应法办,用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不报之人。汉宣帝聪明正直,统治天下,臣下按法办事,没有错误,照先典办事,天下得到治理。到了哀帝、平帝继位,时间不长,办案不多,丞相王嘉随便改动先帝的旧法,几年之内,出了百多件事,有的不近情理,有的不能满足民心。现在我把一些对政体有害的地方陈述在左边:“臣下想到陛下品德高尚,权宜时势,拨乱反正,功劳超过文王武王,品德与高皇帝相通,不应按照末代衰微的轨迹行事。

事情下达到三公、廷尉那里,大家认为严刑峻法,不是明王当前的急务,旧法施行日久,不是一个早晨改得好的。梁统所提,不宜采纳。皇帝命令尚书问明情况,梁统回答说:“我听说圣帝明王,设制刑罚,因此就是在尧舜盛世,也有诛除四个凶恶之人的事。’孔子说:“刑罚不适当,百姓则不知怎样去做。’中的意思就是说不轻不重。《春秋》中的惩罚,并不回避亲戚,主要是为了防备祸患制止混乱,保全安定黎民百姓,难道没有仁爱恩泽,重视断绝凶狠残暴者之路吗?自从汉高祖立国以来,直到汉宣帝时期,君王英明臣下忠诚,谋略深远广博,却仍然因循过去的典章,不轻易改革,天下得到治理,案件越来越少。到初元、建平年间,减少的刑罚达到一百多条,而盗贼逐渐增多,一年之中以万计。那时因天下没有灾难,百姓安宁平静,而叛乱者的气势尚且到了这种程度,这都是因为刑罚不适当,使愚蠢之人轻易犯法造成的。由此可见,减轻刑罚的举动,反而会产生大的祸患;对坏人施加恩惠,反而会伤害善良的人。”奏议呈上,上边扣住,没有给以回答。

后来梁统又出任九江太守,定封为陵乡侯。梁统在郡也有治理的功绩,官吏百姓都畏爱他。后死在官位。

《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